不同株型大豆某些理化性状的研究
【摘要】:
本实验以美国扁茎大豆与中国有限结荚习性大豆7514及杂交后
代新品系特异株型大豆94-1-3、94-1-4、94-1-6、94-1-7为材料,对其
理化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子代特殊的花序及其叶片着生方式影响其
生理活动。
供试材料中的子代材料在形态上,与普通大豆茎节结实不同,子
代材料为茎顶端结实,花序为顶端穗状花序。子代材料在叶片着生方
式上具有母本的性状,多数叶片着生于茎的上部,呈轮生状态,可有
效地利用光线。其茎的形态下部呈圆形,中上部呈扁状,从形态上看
具有有利株型,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可以从生理上比较不同类型的大
豆株型对其生理活动的影响。
叶片实验表明:子代材料叶片大多着生于植株的中上部,有利于
截获更多的光能,使叶片同化能力增强,子代材料的叶片比叶重及蔗
糖含量较大,子代材料叶片氮的同化能力高于亲本,有利于叶片营养
物质提供给生殖器官,使子代材料花荚脱落率大大降低。
对其籽粒物质积累的研究表明:子代与亲本相比,子代材料的籽
粒成熟期比亲本缩短,子代材料鼓粒速度快,鼓粒时间短。子代材料
快速脱水时间比亲本提前。籽粒蛋白质的积累速度快于亲本,且子代
材料蛋白质绝对含量高于亲本。子代蛋白质亚基的全部出现呈现出比
亲本提前的趋势。
从后代变异方面看,子代材料大多表现出与母本差异较大,而与
父本类似的趋势。
|
|
|
|
1 |
谢甫绨,王海英,王晓光,曹永强,赵文会;特异高产株型大豆——沈豆4号生育规律的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
2 |
石连旋,苗以农,朱长甫;大豆光合生理生态的研究 第18报 不同株型大豆某些生理特性的研究[J];大豆科学;2003年02期 |
3 |
元明浩;刘玉兰;杨翠莲;;不同密度下有限结荚习性分枝型矮秆耐密大豆的株型变化规律[J];大豆科学;2009年03期 |
4 |
田慧,张国良,王海民,彭继锋;大豆机械化深窄密栽培技术[J];现代化农业;2004年04期 |
5 |
董钻,孙卓韬;大豆株型、群体结构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第一报 大豆群体的自动调节和群体内光强、CO_2的分布[J];大豆科学;1984年02期 |
6 |
陈长生,钱东南;高产优质“巨丰大豆”及其栽培技术[J];江西农业科技;1994年03期 |
7 |
张学英, 侯雪琪,周淑芹, 赵九洲,陈洁敏, 宋力平;浅谈大豆理想株型育种[J];大豆通报;1994年04期 |
8 |
吴庆国;大豆“黑农33”、“83—145”品种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J];石河子科技;1995年03期 |
9 |
;良种荟萃[J];北京农业;1998年04期 |
10 |
符瑞玺;大豆、花生喷施亚硫酸氢钠[J];新农业;1987年14期 |
11 |
章建新;薛丽华;伊力哈木;康建涛;;大豆始粒期荚遮光对荚粒物质积累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年03期 |
12 |
黄德厚;大搞间作增产粮油[J];新疆农业科学;1961年Z1期 |
13 |
王兴臣;高光效大豆晨丰82-11[J];中国农村科技;2001年05期 |
14 |
张闻,于哲光;大豆新品系“338”栽培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1995年01期 |
15 |
苗以农;大豆花序的变异[J];大豆通报;1996年04期 |
16 |
;工农12—4型苗间锄草机[J];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1975年03期 |
17 |
许明宇;;泰安区大豆拟尺蠖发生和防治的情况[J];中国农业科学;1952年07期 |
18 |
H.E.考夫曼;国际大豆研究展望[J];大豆科学;1985年01期 |
19 |
岑士良;贵州气候与大豆生产初探[J];贵州农业科学;1985年03期 |
20 |
魏谨孝;;整株大豆喂猪比大豆粒经济[J];饲料广角;1985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