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苯基吡啶膦双核配合物的M-M’相互作用及光谱性质的理论研究
【摘要】:
含金属-金属键的双核过渡金属配合物因在导电、发光、催化等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已得到广泛的关注。近年来,含P、N给电子原子的配体——二苯基吡啶膦(Ph_2Ppy)的配合物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配合物中的金属-金属相互作用对催化和发光性质的影响显著,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实验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涉及配合物催化机理和光谱性质的问题,如分子的构筑、电荷转移、金属-金属作用及其对光谱性质和催化性质的影响等理论问题备受关注。
本论文通过量子化学密度泛函方法,计算探讨含Ph_2Ppy配体的双核配合物的金属-金属相互作用及其对核磁共振谱和红外光谱的影响,为设计新的有机金属配合物材料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指导。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
1.用密度泛函PBE0方法研究了中性配合物[Ru(CO)_3(Ph_2Ppy)_2(MCl_2)](M=Zn, Cd, Hg)和阳离子配合物[Ru(CO)_3(Ph_2Ppy)_2(MCl)]~+的稳定性、Ru-M相互作用及其对~(31)P化学位移的影响。由相互作用能预测Ru-Hg中性配合物能稳定存在,但因N-Hg-N作用最弱稳定性较小,实验易得到更稳定的相应的阳离子配合物;Ru-Zn阳离子配合物也能稳定存在,有望合成得到。Ru-M相互作用强度次序为Ru-HgRu-Zn≈Ru-Cd,阳离子体系比相应的中性体系的Ru-M相互作用大。计算的~(31)P化学位移与实验值较接近,预测了Ru-Hg中性配合物的~(31)P化学位移为52.09ppm。NBO分析指出Ru-M相互作用有Ru→M和Ru←M两种形式:Ru→M作用主要由Ru的4d轨道的电子向M的价层s轨道离域产生;Ru←M作用包括M→Ru、M(Ru-M)→Ru-C、M(Ru-M)→Ru-P的电荷转移作用,Ru-Zn配合物中不存在Ru←M相互作用。随着M的周期数增大,Ru←M相互作用逐渐增大。Ru→M作用导致Ru-P→M的离域效应,使~(31)P化学位移增大;而Ru←M作用导致M(Ru-M)→Ru-P或Ru-M→P的离域效应,该效应使~(31)P化学位移减小。
2.用密度泛函PBE0方法研究配合物[Fe(CO)_3(Ph_2Ppy)_2(MCl_2)]( 2:M=Zn; 3:M=Cd; 4:M=Hg )2~4的稳定性、Fe-M相互作用及其对~(31)P化学位移和CO伸缩振动频率的影响。由相互作用能得到Fe-M相互作用次序为:Fe-Hg Fe-Zn≈Fe-Cd,Fe-M相互作用略小于相同配体的Ru-M配合物的Ru-M相互作用,但强度次序相同。配合物的稳定性顺序为:2(Zn)≈3(Cd)4(Hg),预期Fe-Hg配合物4也能稳定存在,但其阳离子配合物[Fe(CO)_3(Ph_2Ppy)_2(HgCl)]~+5更稳定,因此合成反应容易得到5。计算配合物1~3的~(31)PNMR化学位移与实验相吻合,预测配合物4的~(31)P化学位移为83.76ppm。NBO分析揭示Fe→M相互作用使Fe的配位数和杂化方式改变并产生σ_(Fe-P)→n_M和σ_(Fe-C)→σ~*_(Fe-P)效应。但2~4中σFe-C→σ~*_(Fe-P)的电荷转移作用大于σ_(Fe-P)→n_M效应,使P-Fe反键σ~*轨道占据数增大,导致n_P→σ_(P-Fe)的电荷转移作用比单核配合物小,P核的屏蔽增大,故双核配
|
|
|
|
1 |
廖代正;赵倩华;王耕霖;;N,N′-双水杨酰代乙二胺合铜(Ⅱ)酸根和N,N′-1,2-双水杨酰代丙二胺合铜(Ⅱ)酸根的Cu(Ⅱ)-Co(Ⅱ)双核配合物的合成和磁性[J];化学学报;1990年04期 |
2 |
李延团,焉翠蔚,廖代正,姜宗慧,王耕霖;铁磁偶合的间苯二甲酸根桥联Cu(Ⅱ)-Cu(Ⅱ)双核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J];无机化学学报;1996年01期 |
3 |
林竹修,黄生田,陈勇,胡伟,谢家庆,胡常伟,曾宪诚;两种双核配合物催化PNPP水解反应的机理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4年04期 |
4 |
王汉忠,焉翠蔚,朱学栋,李延团;草酰胺桥联Cu(Ⅱ)-Zn(Ⅱ)异双核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3期 |
5 |
臧双全,陶偌偈,娄本勇,于丽;两种不对称草酰胺桥联Cu(Ⅱ)-Cu(Ⅱ)双核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和性质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
6 |
廖代正,赵倩华,王耕霖;N,N′-1,2-丙二水杨酰胺合铜(Ⅱ)酸根的双核Cu(Ⅱ)配合物的合成与磁性[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9年06期 |
7 |
胡培植;张伦;;含镉和稀土的双核配合物的合成[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1989年03期 |
8 |
陶偌偈,臧双全,江河清,娄本勇;大环二羰四胺Ni(Ⅱ)单核和Ni(Ⅱ)-Cu(Ⅱ)双核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电化学性质[J];化学研究;2001年03期 |
9 |
杨红,蔡莉华,王则民,余锡宾,曹峰雷;稀土邻菲咯啉双核配合物的光谱研究[J];光谱实验室;2003年01期 |
10 |
王冬梅;杨瑞娜;席振峰;薛宝玉;金斗满;;桥式双核Cu(Ⅱ)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4期 |
11 |
杨林;安英格;张江山;娄全龄;R.SCHMUTZLER;;有机二氟化磷双核铜(Ⅰ)配合物的合成和表征[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4期 |
12 |
杨瑞娜;薛宝玉;金斗满;;双核铜配合物[Cu_2(OPPh_3)_2(C_6H_5CO_2)_4]的合成、结构和性质[J];化学学报;1993年10期 |
13 |
阎世平,范波,程鹏,寥代正,美宗慧,王耕霖;含烷氧基桥的双核Co(Ⅱ)配合物的合成和性质研究[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3期 |
14 |
杨瑞娜,薛宝玉,王冬梅,侯益民,金斗满,李彩云;双核铜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1997年02期 |
15 |
方岳平,莫蔚明,曾建强;希佛碱双核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4期 |
16 |
陈新斌,廖代正,孙咏芬,胡新娟,杨艳,朱申杰;Schiff碱双核配合物的磁性及模拟甲烷单加氧酶催化性能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5年01期 |
17 |
王强;安德鲁·马;朱文锋;亚力山大·布雷克;克莱尔·威尔森;斯蒂芬·戴维斯;马丁·施罗德;;通过镍(Ⅱ)-硫键和碘离子基元反应有理合成碘-二硫醇盐桥联的双核镍-镍配合物(英文)[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8期 |
18 |
邓道利;;现代无机化学的开拓者——198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亨利·陶布教授[J];化学通报;1984年12期 |
19 |
刘妍,王怀善,李明,李娟,钱国栋,王民权;稀土(铕、铽)三元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发光性能[J];功能材料;2003年02期 |
20 |
廖代正,赵倩华,王耕霖;含水杨酰胺合铜(Ⅱ)酸根的双核铜(Ⅱ)配合物的合成和磁性[J];中国科学B辑;1989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