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祛魅”到“附魅”:教学设计的范式转换
【摘要】:今天,一股后现代思潮正迅速崛起,引发了和引发着人们对那些早已习以为常的诸多事物与观念的解构与重构。在这场解构与重构的运动中,西方的教育科学正发生着一场重要的范式转换:开始由探究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在这种大环境下,教学设计毫无疑问地也正在发生着重要的改变。诚如库恩所言,范式的功能在于引导与规范共同体的实践活动。因而,理清教学设计的范式性特征,无疑更有助于教育实践。本文在考察科学世界观、教育观的变化以及教学设计自身发展的历史脉络之基础上,详细论述了教学设计的范式性转变:从“祛魅”到“附魅”。并指出,这一范式转换的分水岭乃学习者的身份。
文章指出,科学方法在教育中的应用必须以“人是不自主的”这一假设为前提条件。所以,如果教学设计旨在寻求某种单一的、一致的、普适性的教学程序,那么她必然地要对学习者作简单化、机械化处理。而这种歪曲,只能使教学设计理论离现实的境脉越来越远,最终的不调和只能是导致教育的失败。
但是这种观念正在改变。科学的新发展导致了人们世界观的变革,教育的唯科学化浪潮也渐行隐退,人们开始直面现实世界的复杂性、混沌性与不定性。教学设计在这种转变中,也开始放弃了对“科学化”的偏面追求,学习者的自主性身份得以凸显。人们不再把学习看作是一种简单的、一致的过程,对其中复杂性、非预期性、混沌性的直面,使得教学设计的身份、教学设计者的身份等都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这些变化在文章中都有详细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