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过程与动因考察

王欢  
【摘要】: 明代是中国历史一个重要的转变时期,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结构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段历史时期恰是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代转型的开端、中国经济开始与全球经济接轨的开端。以白银货币化为核心的货币制度的变迁是这一时期社会结构变化的直接反映,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这种变化。 本文第一章笔者回顾了明代货币体系的变迁及明朝政府相应的政策调整。自明朝开国以来,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恢复和控制国内经济,相继发行了洪武通宝铜钱和大明宝钞纸币,并严禁金银等贵金属在市场上作为交易品流通。其后的几位皇帝基本延续了这一政策,但铜钱面值小又不便携带,宝钞发行不久就因发行量无限扩大而急剧贬值。虽然官方三令五申严禁金银交易,但从民间的反映来看,白银已经成为可以信赖的商品中介物,使用规模也在逐渐扩大。至正统时,政府的货币政策与社会现实严重脱节,已经到了不得不做出调整的程度。政府颁布“米麦折银之令”,即农民交纳赋税时不再缴纳粮食实物,而是将其兑换成白银之后再行缴税。这正是明代中期赋役税收上出现的新变化,后世称之为“金花银”。银禁一开,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增加,白银的流通量也急剧上升,折银之项也由粮食税普及到其他税收项目,如以银代役等等。官员俸禄,军队军饷也开始支付白银,社会上白银的使用程度空前提高,国家财政审计核算皆以白银为基准。延至万历初,张居正主持财政改革,推行一条鞭法,这又是中国赋役制度史上的一次大变革,将繁杂的各税种合而为一,统一征收白银。白银成为唯一具有充分货币职能的货币。 第二章主要分析了推动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种种外部及内部的因素,考察唐宋元以来白银作为商品和一般等价物的使用历史,以说明白银这种贵金属作为货币的天然优越性在明代之前已经为统治者和百姓所熟知,但由于当时白银总量的稀少而没有成为大规模普及的货币。之所以白银货币化能在明代如火如荼的展开,而不是在更早的时代,是由于明代时期国内流通的白银总量远远超过了前代。在分析了国内白银生产和海外白银流入的数额之后,发现海外流入的白银(主要是美洲白银和日本白银)构成了中国国内白银流通的最主要部分,即海外巨额白银的流入从根本上推动了明代的白银货币化。与此同时,作为国家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政府官僚们以及一些有远见的思想家们面对白银货币化的大潮袭来时,出于不同角度和目的的考虑,也提出了对这股大潮或推动或反动的一些观点和见解。 本文对该问题的研究以货币制度史和经济学为主要理论依据,通过考察《明史·食货志》以及《明实录》等相关原始资料,再现明代货币体系发展和白银货币化的实际情况,包括大明宝钞贬值和铜币稀缺的根本原因,明朝政府对赋役制度调整的具体措施等。再将整个过程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大背景下,并结合明朝政府内部的其他决定性因素,本文细致分析了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起源、过程与影响,由此试图勾画出明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特征。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胡莲玉;世态百相 杂陈毕具——《型世言》与明代社会生活[J];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04期
2 张益忠;;明代独角瑞兽红铜香熏[J];收藏界;2009年03期
3 王春瑜;;明代文化史杂识[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85年01期
4 李楠;吴树国;;明代田赋变化与经济绩效关系的计量研究[J];兰州学刊;2006年05期
5 喻堰田;;王世贞与《弇山堂别集》[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9年01期
6 郭海东;牛东亚;;明代社会女性思想控制成因探析[J];黑龙江史志;2010年13期
7 俞黎媛;;社会学视野下的三一教与明代社会[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10期
8 李双华;;论明中叶吴中士人的生活态度[J];北方论丛;2005年06期
9 李双华;;论明代吴中文人政治观念的变化及其历史意义[J];理论月刊;2006年05期
10 陈瑞青;郭树行;;磁州窑酒坛铭文研究[J];文物春秋;2006年05期
11 刘晓东;赵红;;明代塾师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变——兼论民间教育人力资源的社会配置与优化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12 赵克生;;明代丁忧制度述论[J];中国史研究;2007年02期
13 钞晓鸿;试析明初监察机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14 李明;;明代纳妾制度探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15 原瑞琴;;《大明会典》的社会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年05期
16 王薇;;从明人文集看明代年谱的发展[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7 张建民;试论明代的人口政策与人口逃移[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9年03期
18 段建宏;;城隍信仰与明代社会考论[J];求索;2008年06期
19 王雪萍;;明代婢女婚姻特殊性的历史解读[J];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03期
20 潘慧琼;;明代通俗小说中慕色徽商形象的文化解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慧;;金代货币制度初探[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三辑)[C];2003年
2 张晋光;;皇木采办对明代社会生态的影响[A];徐霞客研究(第19辑)[C];2009年
3 周峰;;论金章宗时期的货币制度[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八辑)[C];2006年
4 李增刚;;货币问题的新政治经济学[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佟辉;;《佛道秘密宗教与明代社会》出版[A];明史研究第8辑[C];2003年
6 李敦;;试论元代货币制度[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二辑)[C];2003年
7 刘涛;;影响黄金市场价格走势的几个因素分析——黄金的货币属性和国际局势变动[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乔晓金;;元代货币制度新探[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一辑)[C];2002年
9 佟辉;;《张显清文集》出版[A];明史研究第9辑[C];2005年
10 郭培贵;;论明代教官地位的卑下及其影响[A];明史研究第4辑——庆贺王毓铨先生85华诞暨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专辑[C];199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志云;礼制规范、时尚消费与社会变迁:明代服饰文化探微[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肖丰;器型、纹饰与晚明社会生活[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玮;1860-1917年的俄国金融业与国家经济发展[D];吉林大学;2011年
4 全贤淑;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诚信观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郑丽虹;明代中晚期“苏式”工艺美术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6 胡莲玉;型世言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郑瑾;中国古代伪币研究—以宋代为中心[D];浙江大学;2004年
8 梁辰;铜元问题研究(1900-1935)[D];南开大学;2010年
9 郑双阳;严复经济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10 王菡薇;方法与对象[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欢;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过程与动因考察[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何理;歌谣与明代社会[D];延安大学;2012年
3 黄瑞珍;香料与明代社会生活[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4 杨心珉;明代社会的货币问题与黄宗羲的货币思想[D];宁波大学;2011年
5 王利中;民国前期(1912年—1927年)中国货币制度研究[D];新疆大学;2003年
6 陈旭;明代瘟疫与明代社会[D];西南大学;2011年
7 肖建光;英国货币制度与经济增长(1500-1750年)[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宋佩玉;1840—1911年中国货币制度研究[D];新疆大学;2001年
9 王雪萍;婢女与明代社会[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李翠丽;秦汉货币制度新论[D];苏州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任晓;货币制度建设 在危机中前行[N];中国证券报;2008年
2 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周其仁;以央行行长为锚的货币制度[N];经济观察报;2010年
3 张五常;中国货币制度的奠基[N];财会信报;2009年
4 郭沂纹;明代社会生活的生动画卷[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5 胡祖六;中国需要改革货币制度[N];经济观察报;2003年
6 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周其仁;货币制度重于货币政策[N];经济观察报;2011年
7 上海东新国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段福印;货币制度与价格指数[N];上海金融报;2002年
8 陈时龙;晚明社会变迁的宏大画卷[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9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陈光磊;中国尝试开启平衡全球经济新路径[N];上海证券报;2010年
10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何维达;人民币为何会“外升内贬”?[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