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西部夏季降水与暴雨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摘要】: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产生影响。气候变化的影响将会是多尺度和多层次的,气候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同时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发挥作用。气候变化将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全球和各地区社会经济等多方面,人类社会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随其地理位置、时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条件而变化,所以应该加强区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研究,了解本区气候变化特点,这对于制定区域发展政策、进行生态建设将起着重要指导作用。
本文以吉林省西部地区的五个县市,即白城、通榆、前郭、乾安和长岭为研究区域,利用五个站点的1951-2003年逐日降水数据,结合气象学和水文学的知识,利用MATLAB6.5的小波分析功能,Visual FoxPro6数据库、SPSS统计分析软件、EXCEL以及统计学的相关理论对该区夏季降水的多年平均状况和暴雨的时空分布规律做出了一些有意义的探讨,并根据暴雨的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相关的抗洪防洪措施。
该区属于半干旱生态脆弱区,研究夏季降水特征对于做好工农业生产有很大帮助。该区气候的显著特点是降水不足,年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夏季多雨,且多以暴雨、阵雨的形式降落,形成洪水流走,暴雨过后常发生干旱。正是由于年际降水量分配不均,使年内旱、涝灾害相间发生,但旱灾要远远严重于涝灾,基本上是十年九旱,也正是因为如此,长期以来防洪意识疏忽,缺少防洪措施,致使在暴雨洪水来临时损失严重。因此找出本区降水的变化规律,为防洪做出理论上的依据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国内对吉林省西部地区做出的成果多数是研究本区干旱治理,对于降水的均值及极端降水事件即暴雨的研究还很少。
论文统计及研究结果表明:半个世纪以来该区夏季平均降水量为301mm,降水总趋势是稳中有降,年内降水以7月最多,空间上以位于最南部的长岭降水最多,最西部的白城降水最少。50年代、60年代、80年代为相对多雨期,70年代和90年代为少雨期,未来短时间内仍以旱灾为主,但是洪灾也不可忽视。
从五个站点以及整个西部的小波分析图看出夏季降水均表现出明显的准22年多雨少雨长周期振荡以及11—12年较长周期震荡,这与太阳黑子活动的双周期和单周期恰好吻合,这也验证了太阳黑子双周期为自然灾害多发期这一说法。在长周期中又有3年左右的甚低频波动;且各个尺度的周期都有变短的趋势。从22年尺度看,该区的两个多雨期分别是1960-1973年和1987-2000年,1959年之前、1974-1986和2001年之后为三个干旱期,而目前正处于长周期内的少雨时期,干湿期变化有四个突变点,分别是1959年、1973年、1986年和2000年。从11-12年尺度看,目前也处于少雨期,所以今后11-12年内该区仍应做好抗旱工作。
|
|
|
|
1 |
姜化录;;这是我的家[J];今日科苑;2009年15期 |
2 |
庞治国,吕宪国,李取生;3S技术支持下的盐碱化土地现状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以吉林省西部大安市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0年04期 |
3 |
黄方,刘湘南,张养贞;GIS支持下的吉林省西部生态环境脆弱态势评价研究[J];地理科学;2003年01期 |
4 |
肖长来,林学钰,梁秀娟,苏小四;吉林省西部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
5 |
初敬华,高晨光,朱秋广;吉林省西部四种旱生植物茎和叶解剖构造的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
6 |
周云轩,付哲,刘殿伟,王黎明,王磊;吉林省西部土壤沙化、盐碱化和草原退化演变的时空过程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年03期 |
7 |
戴全厚,刘国彬,卜崇峰,刘明义;吉林省西部沙产业可持续发展初探[J];水土保持研究;2003年02期 |
8 |
;2009年《吉林气象》总目次[J];吉林气象;2009年04期 |
9 |
廉毅,高枞亭,任红玲,唐晓玲,安刚,张文哲,孙力;吉林省西部荒漠化发展的陆地卫星遥感监测分析[J];气象学报;1999年06期 |
10 |
邹文安;林晓平;常义;;2007年吉林省西部特大旱情分析[J];水文;2009年03期 |
11 |
韩吉玥;徐立萍;战伟;;关于建立吉林省西部旱情实时预测系统的探讨[J];吉林农业;2010年06期 |
12 |
刘志明,晏明,王贵卿,孟华,张文哲,王春晖;基于卫星遥感信息的吉林省西部草地退化分析[J];地理科学;2001年05期 |
13 |
;2005年《吉林气象》总目次[J];吉林气象;2005年04期 |
14 |
梁康;杜利生;;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吉林省西部潜水水质分析[J];东北水利水电;2007年10期 |
15 |
刘惠清,龙花楼;为生态建设服务的吉林省西部景观类型研究[J];地理研究;1998年04期 |
16 |
万汉芸,聂祥;ENSO年与我区夏季降水的关系[J];贵州气象;2001年05期 |
17 |
龚道溢;北极涛动对东亚夏季降水的预测意义[J];气象;2003年06期 |
18 |
孙林海,陈兴芳;南涝北旱的年代气候特点和形成条件[J];应用气象学报;2003年06期 |
19 |
黄嘉佑,刘舸,赵昕奕;副高、极涡因子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J];大气科学;2004年04期 |
20 |
付哲,周云轩,刘殿伟,刘万崧;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模糊综合评价研究—以吉林省西部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