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气候对厄尔尼诺响应的时空分析
【摘要】:
本研究应用1951~2002年共52年的东北地区82个地面站夏季温度、冬季温度和汛期(6~9月)降水资料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提供的1951~2002年Nino3区海表逐月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距平,利用matlab6.5、arcgis9.0、sufer等软件,采取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的方法,分析了东北地区夏季温度、冬季温度和汛期降水在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前后变化情况的时空分布规律。
通过对原始气象数据的分解,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西北部大兴安岭地区、东南部长白山地区在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当年夏季温度偏低幅度最大,次年夏季温度偏高幅度最大,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前后夏季温度典型敏感区,全区表现为由低纬向高纬温度变率逐渐增强的趋势。
2.辽宁南部地区在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当年冬季温度偏低幅度最大,次年冬季温度偏高幅度最大,为厄尔尼诺影事件发生前后冬季温度典型脆弱区,全区表现为由低纬向高纬温度变率逐渐减弱的趋势。
3.西南-东北向狭长平原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当年降水增幅最大,次年降水减幅最大,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前后汛期降水典型脆弱区,全区表现为由中部平原区向两侧山地区汛期降水变率逐渐减弱的趋势。
|
|
|
|
1 |
;气候成因、要素与气候变化[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4年01期 |
2 |
斯公望;一次江淮气旋发生发展动力因素的计算分析[J];大气科学;1976年02期 |
3 |
郑彬;施春华;;全球平流层下部降温及其对纬向风的影响[J];气象科技;2006年05期 |
4 |
张洪芬;王劲松;黄斌;;西北西风区与东部季风区年气温变化特征对比分析[J];中国沙漠;2009年06期 |
5 |
陈业国;农孟松;陈思蓉;;1961~2005年南宁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J];广西科学;2009年03期 |
6 |
孙殿明;赵萍;;玛纳斯县近35年来极端温度变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3期 |
7 |
;二乙烯三胺—碳酸钾—水体系比热的测定[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5年01期 |
8 |
徐政;;低温真空绝热量热计的建立及标准样品氯化钾低温比热的测定[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年Z1期 |
9 |
章名立;全球温度场的变化过程[J];大气科学;1983年04期 |
10 |
薛霞,邓英霞,南照东,谭志诚;乙醇汽油体系热力学性质的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11 |
王秀玲,王兰君,陈海波;WJQ-85型双金属温度计检定器[J];气象;1987年09期 |
12 |
程延年;冀、豫、鲁、晋、辽的水稻产量与气候[J];资源科学;1992年06期 |
13 |
吴胜安,江志红,屠其璞;近44a中国冬夏气温变率及其对区域变暖性的影响[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
14 |
张洪芬;王劲松;黄斌;;中国西北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影响区冬季气温变化特征对比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2期 |
15 |
田红,李春,张士洋;近50年我国江淮流域气候变化[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
16 |
张韬
,郭裕福
,吴国雄;IAP/LASG全球海-陆-气耦合系统模式的纬向平均大气气候态分析(英文)[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2年06期 |
17 |
张旭;赵振宇;;1951~2005年阜新市气温变化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4期 |
18 |
李德俊;冰雹的卫星云图特征识别和外推预报[J];湖北气象;2002年03期 |
19 |
马柱国;中国北方地区霜冻日的变化与区域增暖相互关系[J];地理学报;2003年S1期 |
20 |
杨旭武,陈三平,高胜利;4种氨基酸燃烧热的精密测定[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