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有企业改革中“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协调发展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处于急剧的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并举时期。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作为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最直接的体现,一直受到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众多学者的关注。关于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尤其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有企业改革,社会学者已经做出了许多理论与现实层面的回应,但大部分都是针对国有企业改革后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的显性的具体的社会问题的分析与反思,如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而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质,改革本身出现的问题关注甚少。
本文从制度的视角介入到对国有企业改革本身的分析。国有企业改革的本质是一个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过程。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协调是中国国企改革的关键。在国企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借鉴了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一系列正式的制度和规则,而忽视了作为一种稳定的文化传统、文化积淀,具有内在的传统性、历史性和稳定性的社会心理等非正式制度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职工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仍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指导和支配个人的行为。这种国有企业正式制度变迁与非正式制度延续之间的冲突,影响了改革的效率与进程,必须及时进行调试。
因此,本文通过三个部分加以展开。第一部分,论述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本质是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过程,但其实质上只实现了以产权制为根本特征的一系列正式制度的变迁,忽视了非正式制度在制度变迁中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着重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作为非正式制度主要因素,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强大的规范性与约束力,以及在传统价值观念影响下职工表现出感性化的行动方式,揭示出国有企业改革正式制度变迁与非正式制度之间存在严重的错位与冲突;第三部分指出国有企业改革作为制度变迁过程,应该是正式制度变迁与非正式制度更新的有机体,并试图调试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错位与冲突。一方面,要完善正式制度改革,通过提高物质生产发展来加速非正式制度的演变;另一方面,要传承和尊重中国传统文化,使现代企业市场化正式制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借助政府和社区力量,实现二者的协调和整合,最终实现社会和谐有序运行。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276.1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276.1
【引证文献】 | ||
|
|||||
|
【参考文献】 | ||
|
|||||||||||||
|
【共引文献】 | ||
|
|||||||||||||||||||||
|
|
|||||||||||||||||||||
|
|
|||||||||||||||||||||
|
|
|||||||||||||||||||||
|
【同被引文献】 | ||
|
|||||||||||||||||||||
|
|
|||||||||||||||||||||
|
【二级引证文献】 | ||
|
|||
|
【二级参考文献】 | ||
|
|||||||
|
【相似文献】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