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物质天体存在的可能性及其观测
【摘要】:
本文在回顾宇宙学发展的基础之上,介绍了现代宇宙学的热点问题——暗物质,指出了暗物质在宇宙中的重要地位。接着阐述了几种常见的暗物质模型,并重点说明了F-W暗物质模型和镜像暗物质模型。F–W暗物质模型与国际上称之为镜像暗物质的模型几乎同时提出。二者差别有两点:其一是,F–W暗物质模型是作为无发散量子场论的推论提出,而镜像暗物质模型是为解释暗物质现象提出;其二是,两者中暗物质和可见物质的比例不同。
近期实验观测结果:“室女座I21”和银河系周围存在的“侏儒星系”的发现,是天文学家发现宇宙暗星系存在的直接证据。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是,在F–W暗物质模型和镜像暗物质模型的基础上,指出W-物质可以形成暗天体;并解释了涡旋星系的旋转曲线不走低和高温气体辐射X射线的现象;明确说明了可以通过观测涡旋星系的旋转曲线、观测高温气体辐射X射线、测定质光比和观测引力透镜效应的方法来探测暗物质天体;最后做了关于空洞不空,而是由W-物质组成的星系或星系团的预言。
我们期望在将来的研究中可以用F–W暗物质模型解释更多现象,并期待有更多的观测暗物质天体的方法被提出来。
|
|
|
|
1 |
赵秀娥;科学发现中的机遇和科学思维——从X射线的发现看伦琴对机遇的把握[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2 |
张泊丽;杨治虎;杜树斌;常宏伟;薛迎丽;宋张勇;朱可欣;田野;;20—50 MeV O~(5+)离子引起Au的L壳层X射线产生截面研究[J];物理学报;2009年09期 |
3 |
野岛谦治
,新居宏壬
,王全坤;固体X射线图像转换器[J];发光学报;1974年06期 |
4 |
沈柯;X射线激光器的物理问题(续完)[J];中国激光;1978年02期 |
5 |
周青伟,马道修,徐明广,张光威,蓝先洪;X射线照像在珠江三角洲现代沉积环境调查中的应用及其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7年03期 |
6 |
李福利;等效X射线激光光谱学[J];量子电子学报;1987年04期 |
7 |
徐君权;中等重原子L壳层空位的退激模型和L_1次壳层空位的衰变率(英文)[J];核技术;1988年10期 |
8 |
何绍堂,黄文忠,孙永良,杨尚金,蔡玉琴,何安,孔令华,淳于书泰;激光加热Cu和NaF靶产生的1.2keV区X射线转换效率的测量[J];物理学报;1993年08期 |
9 |
王大伦,陈素和,励义俊,刘荣,王玫,付依备,张信威,张武寿;气体放电中的中子、γ和X射线[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1993年03期 |
10 |
戴子高;陆埮;宋黎明;韦大明;;PSR0656+14:X射线辐射的几何效应和冷却意义[J];天文学报;1993年03期 |
11 |
闵连太,黄凤贞;粘土矿物的X射线定量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4年04期 |
12 |
李景文,周书华,胡爱东,曾宪堂,田炜;2.10 Ni~(+5)离子轰击Cu和Zn靶K_α和K_βX射线的能移和展宽[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1995年00期 |
13 |
杨晓文,吴存亚;小型低强度X射线成象仪[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4期 |
14 |
李峰;我国深度X射线光刻技术获突破[J];高技术通讯;1997年12期 |
15 |
李德尧!物理学教研室,滨州市256603,李向民!物理学教研室,滨州市256603,李光仲!物理学教研室,滨州市256603;X射线通过弯曲玻璃毛细管的传输效率测量[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
16 |
;科苑快讯[J];现代物理知识;2004年04期 |
17 |
鲁润宝;物理学领域的危机与挑战[J];发明与创新;2005年07期 |
18 |
杨治虎;陈熙萌;杜树斌;张小安;赵永涛;张艳萍;崔莹;张红强;徐徐;邵剑雄;王立;肖国青;;高电荷态离子Ar~(13+)轰击Mo金属表面形成靶原子X射线谱测量[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6年02期 |
19 |
陈阳;白宇;吴江华;何香涛;;RASS源中证认的一颗亮Seyfert星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
20 |
梁昌慧;张小安;肖国青;;高电荷态离子~(129)Xe~(28+)与Au和Mo表面作用产生的X射线谱[J];原子核物理评论;2007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