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损河岸生态系统生态恢复的效果研究
【摘要】:
为探索受损河岸生态修复的理论与技术,本文以长春市伊通河支流受损的小河沿子河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工程的原理和生态化的设计方法,对受损河岸进行修复、构建。本文从河岸植被、河岸土壤生物变化、河岸土壤理化性质、河流底栖动物、河岸侵蚀程度等几个方面对于实验区经过4年的恢复效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
1.修复构建后的实验区河岸植被恢复良好。经过4年的演替,实验区的植被群落的恢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区。(1)近水区构建的芦苇群落生长良好,平均株高由2002年的1.2m增加到2006年的1.8m,覆盖率达到95%;(2)实验区河岸草本植物群落的物种数为15种,比对照区多3种。实验区的草本植被群落覆盖度高于对照区。实验区草本植被生物量高于对照区。生物多样性和均匀度实验区较对照区有了提高;(3)实验区河岸乔木和灌木植物群落的生长情况均好于对照区;(4)实验区构建成了较为稳定的乔-灌-草的植物群落结构,郁闭度约为0.95,对照区的群落结构为乔-草,郁闭度约为0.25。
2.实验区土壤微生物的数量远远高于对照区。表现出实验区内的水湿条件、土壤条件、群落构成和生产力均要优于对照区。实验区河岸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分布较对照区已向健康方向发展。
3.实验区的土壤动物采集到11类,对照区的土壤动物采集到7类,实验区内土壤动物的种类、数量、生物量、均高于对照区,实验区内土壤动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均匀度和优势度均优于对照区。实验区内良好的土壤动物群落特征,有利于进一步改善了土壤的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使所构建的河岸生态系统健康的发展。
4.实验区构建的河岸生态系统的土壤恢复效应较对照区更明显,土壤的理化性质好于对照区。(1)实验区各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对照区,平均约高出18.6%;(2)实验区各土层的土壤N含量高于对照区,平均约高出21.7%。实验区各土层的土壤P含量高于对照区,平均约高出28.9%。实验区各土层的土壤K含量高于对照区,平均约高出34.1%;(3)实验区土壤含水量高于对照区,实验区土壤容重低于对照区;(4)实验区各土层的土壤PH值高于对照区。实验区土壤各土层的土壤电导率高于对照区。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为河岸生态系统向健康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础,
5.实验区内底栖动物的种类、数量、多样性较未修复的对照区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实验区内调查到底栖动物8种,对照区调查到了4种。实验区寡毛类在底栖动物中的比重为54%,对照区为77%,较对照区有明显的下降,对照区的物理生境质量劣于实验区。
6.实验区内设计的芦苇—旱柳—紫穗槐—垂榆的群落结构已经演替为较高的植被覆盖率和郁闭度的系统,实验区的河岸侵蚀程度低于对照区, 2006.5至2007.5实验区被侵蚀的土壤量为6315 t·km-2,远远低于对照区的24608 t·km-2,并且对照区坡脚存在崩塌现象,河流冲蚀作用明显,实验区没有发现坡脚坍塌,抗河流冲蚀效果明显。
|
|
|
|
1 |
陈怀顺,赵晓英;西北地区不同类型区生态恢复的途径与措施[J];草业科学;2000年05期 |
2 |
李天煜;我国采矿废弃地生态恢复事业问题剖析[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2003年06期 |
3 |
郭和蓉,卢小良,廖宗文,毛小云,叶振邦;香港石质边坡生态恢复方法探讨[J];草业科学;2004年09期 |
4 |
马松尧,王刚,杨生茂;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与生态恢复若干问题的探讨[J];水土保持通报;2004年05期 |
5 |
夏汉平,黄娟,孔国辉;油页岩废渣场的生态恢复[J];生态学报;2004年12期 |
6 |
潘树林,王丽,辜彬;论边坡的生态恢复[J];生态学杂志;2005年02期 |
7 |
王志宏,李爱国;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基质改良研究[J];中国矿业;2005年03期 |
8 |
闫芊,何文珊,陆健健;湿地生态工程范例分析及一般模式[J];湿地科学;2005年03期 |
9 |
华国春,李艳玲,黄川友,梁川,王杰;拉萨拉鲁湿地生态恢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英文)[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5年06期 |
10 |
王小杰;曾海英;;浅论生态恢复[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年10期 |
11 |
常秋玲;康鸳鸯;;河南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浅析[J];中国矿业;2006年11期 |
12 |
王存存;陈东田;王永佼;;论采石场的生态恢复和景观重建——以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为例[J];山东林业科技;2006年06期 |
13 |
李根柱;张增志;韩海荣;张利梅;;蓄水渗膜材料的研究及其应用[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
14 |
蒙莉莉;;德兴铜矿生态恢复工程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17期 |
15 |
黄传响;亢新刚;崔秋华;方伟东;;恢复生态学研究与应用浅析[J];河北林果研究;2009年03期 |
16 |
张硕;;湖水生态系统分析及其生态恢复策略初步研究——以浙江省千岛湖为例[J];中国水运(下半月刊);2010年11期 |
17 |
韩力峰,郭爱国,刘野新;火力发电厂贮灰场环境综合整治及生态恢复初步研究[J];内蒙古环境保护;1996年04期 |
18 |
陆静依;;美国环保署水生生物资源生态恢复指导性原则[J];上海水务;2001年01期 |
19 |
李红柳,李小宁,侯晓珉,邓小文,孙贻超,赵文喜,张寿生;海岸带生态恢复技术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6期 |
20 |
杨玉刚;海河流域超采地下水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生态恢复对策[J];水利发展研究;2003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