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_2BO_4(B=Cu,Mn)型复合氧化物的电化学性质研究
【摘要】: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由于具有能量转换率高、燃料可选范围广、不需用贵金属催化剂以及全固态结构带来的操作方便等优点而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燃料电池。目前,降低操作温度,开发中低温(500~800o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成为SOFC发展方向。但操作温度降低,电极的极化损失增加,因此开发中低温高性能电极材料具有重要意义。A2BO4型复合氧化物具有合适的热膨胀系数,能较好地与CGO、LSGM等中温SOFC的电解质材料相匹配,在600~800 oC的中温范围内具有比LSCF体系更优良的氧表面交换性能和氧离子迁移能力,很有希望成为中温SOFC的新型阴极材料。
本论文采用甘氨酸-硝酸盐法合成了A2BO4型Cu系复合氧化物Ln2-xCexCuO4(Ln=La,Nd,Sm)阴极材料。利用XRD对其物相及热化学稳定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e在La2CuO4中的最大固溶度低于3%,而在Nd2CuO4和Sm2CuO4中的最大固溶度为20%。Ln2-xCexCuO4与电解质材料CGO在1100 oC空气气氛下进行混合烧结,未生成杂相,表现出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考察了电极烧结温度对电极的微观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发现在1000oC空气中烧结得到的电极与CGO电解质可形成良好的接触界面,电极表面形成均匀的多孔结构,粒子之间相互连接紧密。Ce4+离子的掺杂提高材料的电导率,Nd2-xCexCuO4和Sm2-xCexCuO4材料在中温区(500~750 oC)空气气氛下的电导率均超过60 S/cm。对阴极极化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Sm2-xCexCuO4体系具有较高的阴极催化活性。其中当Ce掺杂量为0.2时,电极Sm1.8Ce0.2CuO4的极化电阻最小,750oC的极化电阻为0.37Ω.cm2。利用在不同氧分压条件下测试阴极的电化学性能来研究电极反应的动力学过程,从而确定电极反应速率控制步骤。由不同温度下极化电阻与氧分压的关系发现,Sm1.8Ce0.2CuO4电极反应主要存在三个过程,氧离子从TPB界面向电解质的转移过程、电极上发生的电荷转移过程以及氧的解离与吸附过程,其中电极反应速率控制步骤为电极上发生的电荷转移反应。
在Cu系阴极材料中选择性能最好的Sm1.8Ce0.2CuO4(SCC)材料,进行了SCC-CGO和SCC-Ag复合阴极性能的研究,以期进一步提高阴极性能。系统地考察了CGO和Ag复合量对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GO含量为5%的复合电极性能最好,750oC的极化电阻为0.17Ω.cm2。CGO的掺入有效地改善了电极和电解质的结合程度,降低了界面极化电阻。同时,阴极极化现象也得到了较大改善,750oC时,极化过电位为30 mV时的电流密度约为150 mA.cm-2。Ag的加入同样提高了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当Ag掺杂量为5%时,电极极化电阻最小。空气中750oC测试得到复合电极的极化电阻约为0.18Ω.cm2。
本文进一步制备并研究了Mn系A2BO4型阴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考察了材料组成对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材料在1100oC空气中与CGO电解质具有良好的化学相容性。A位阳离子缺位型Mn系氧化物具有较好的阴极性能。Sr1.5La0.35MnO4阴极在750 oC的极化电阻最小,为0.25Ω. cm2,这一数值与A位整比型的Sr2-xLaxMnO4阴极材料相比有了较大的降低。电极反应机理研究表明,在不同的温度和氧分压下,电极反应有着不同的速率控制步骤。
|
|
|
|
1 |
李嵩;孙雪丽;季世军;孙俊才;;低温SOFC用阴极材料LaNi_(0.6)Fe_(0.4)O_3[J];电池;2007年01期 |
2 |
张梁堂;宋杰;蔡敏真;徐富春;吴孙桃;董全峰;;磁控溅射制备的铜钒氧化物薄膜及其电化学性能[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9年05期 |
3 |
李胜军;陈猛;陈增;杨世伟;丛文博;;尖晶石LiCo_xMn_(2-x)O_4材料电化学性能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
4 |
郭友斌;杨勇;陆丽华;施庆乐;张华;金江;;双钙钛矿阴极材料SmBaCo_2O_(5+δ)的甘氨酸-硝酸盐法合成及性能[J];硅酸盐学报;2010年07期 |
5 |
沈薇;赵海雷;王治峰;王榕林;;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阴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电池;2009年03期 |
6 |
卢俊彪,张中太,唐子龙;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5年08期 |
7 |
黄端平;徐庆;陈文;张枫;;新型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阴极材料的研究[J];陶瓷学报;2006年03期 |
8 |
陈建颖;曾凡蓉;王绍荣;陈玮;郑学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及电池堆技术[J];化学进展;2011年Z1期 |
9 |
林超超;徐旭东;卫涛;方小亮;王慧;;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进展情况[J];科技致富向导;2010年20期 |
10 |
王成力;孙雪丽;李嵩;季世军;孙俊才;;新型低温SOFC阴极材料LaNi_(0.8)Cu_(0.2)O_3[J];电源技术;2008年03期 |
11 |
江金国,陈文,徐庆,黄端平,郑锦霞;中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陶瓷阴极材料[J];材料导报;2002年05期 |
12 |
缪凯;牛晓飞;金绍维;;中低温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复合阴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宿州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
13 |
陆丽华;郭友斌;张华;金江;;复合阴极La_(1.6)Sr_(0.4)NiO_(4+δ)-Ce_(0.8)Sm_(0.2)O_(1.9)的电性能及电化学性能[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
14 |
吕洪;赵斌元;孙刚;吴宇骥;胡克鳌;;新型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阴极材料Fe掺杂Sm_(0.5)Sr_(0.5)CoO_3性能研究[J];无机化学学报;2006年11期 |
15 |
孙雪丽;王成力;孙俊才;李嵩;季世军;任玲;;新型中温SOFC阴极材料Sm_(0.5)Sr_(0.5)VO_4的制备与性能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
16 |
王敏,吴智远;掺杂少量Co对Li(Li_(1/9)Ni_(1/3)Mn_(5/9))O_2电化学性能的影响[J];电源技术;2005年10期 |
17 |
李长玉;吕吉吉;刘丽丽;李淑君;;制备工艺对Fe-Ni/SDC复合阳极性能的影响[J];电池;2008年04期 |
18 |
涂健,曹高劭,庄大高,赵新兵;LiMn_(2-2x)Li_xNi_xO_4(0≤X≤0.1)阴极材料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J];无机材料学报;2005年05期 |
19 |
宋彦彬,李纪虹,孙力;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J];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
20 |
丁锡锋;高凌;杜雪娟;郭露村;;La_(0.7)Sr_(0.3)Cu_(1-x)Fe_xO_(3-δ)系阴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7年S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