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煤制备高比表面煤基活性炭的研究
【摘要】:
高比表面积活性炭由于具有发达的微孔结构和大的吸附容量,被广泛用于燃料气储存、气体分离、超级电容器、催化反应等方面。黑龙江省作为煤炭大省,其丰富的煤炭资源为活性炭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本研究以黑龙江三种不同煤种七台河煤、依兰煤和鸡西煤为原料,运用正交实验方法,采用KOH化学活化法在氮气保护下制备高比表面积活性炭,以所得活性炭的碘吸附值为考察指标,比较三种煤制备活性炭的优劣并确定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经酸洗脱灰的七台河煤,活化温度850℃,炭活化时间120 min,碱炭比5/1为最佳实验条件。在此条件下所得活性炭的碘吸附值已达1946 mg·g~(-1),比表面达到1721 m2·g~(-1)。
将七台河煤与依兰煤进行配煤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七台河煤与依兰煤配比1/1,碱炭比6/1,活化温度850℃,炭活化时间120 min时活性炭的吸附性能最佳。其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原料煤配比、碱炭比、活化温度和炭活化时间。在此条件下所得活性炭的碘吸附值可达1973 mg·g~(-1),比表面达1735 m_2·g~(-1)。
以KOH为活化剂,配煤活化反应速率在800~950℃范围内,对烧失率B为一级反应,由阿仑尼乌斯公式可求出反应活化能为101.4032 kJ·mol~(-1),指前因子为3.1382×10~4。配煤制活性炭对苯酚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其对苯酚的吸附量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吸附热力学参数△H为-9.6108 kJ·mol~(-1),△S为-20.0541 J·mol~(-1)·K-1,△G均为负值;其对苯酚的吸附符合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吸附速率常数k_2为1.9515×10~(-2) g·mg~(-1)·min-1。
|
|
|
|
1 |
杨骏,黄止而,王定珠;高比表面活性炭的制备及表征[J];炭素技术;1994年06期 |
2 |
李智信;“J法”配煤技术在薛城焦化厂的新应用[J];山东冶金;1995年02期 |
3 |
何建平,杜铭华;河北省炼焦工业发展与配煤技术[J];冶金能源;2003年05期 |
4 |
何彩群;覃丽娟;田玲玲;廖燕;;煤基活性炭生产与再生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9年11期 |
5 |
;提高燃煤效率 控制燃煤污染——关于发展动力配煤技术的建议[J];煤炭科学技术;1997年06期 |
6 |
;关于发展动力配煤技术的建议[J];中国煤炭;1997年06期 |
7 |
;提高燃煤效率 控制燃煤污染——关于发展动力配煤技术的建议[J];洁净煤技术;1997年02期 |
8 |
苏丽清,李美芬,任义广;配煤技术与工业链条锅炉的经济运行[J];洁净煤技术;2003年02期 |
9 |
高景岭;配煤技术在选煤厂的应用[J];洁净煤技术;2003年04期 |
10 |
钟焕然,周兴华;狠抓优化配煤 提高焦炭质量[J];山东冶金;1997年S1期 |
11 |
肖仁贵,廖霞,曾祥钦;木质素对煤基活性炭影响分析[J];煤炭转化;2005年03期 |
12 |
邢宝林;张传祥;潘兰英;陈明超;刘浩然;;高比表面积煤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的研究[J];洁净煤技术;2008年01期 |
13 |
马彦敏;;筒仓配煤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前景[J];起重运输机械;2009年12期 |
14 |
史学锋,周琥,邱建荣,郑楚光;配煤技术在燃煤电厂与煤炭企业应用及其前景[J];煤质技术;1998年06期 |
15 |
许令奇;;配煤技术的经济分析[J];大氮肥;2009年05期 |
16 |
邢宝林;谌伦建;张传祥;刘杰;徐承焱;;NaOH活化法制备煤基活性炭的研究[J];煤炭转化;2010年01期 |
17 |
张文辉,袁国君,李书荣,梁大明;浸渍KOH研制煤基高比表面活性炭[J];新型炭材料;1998年04期 |
18 |
荀建宁;配煤技术在灵武矿区的应用探讨[J];煤炭科学技术;2002年05期 |
19 |
郝博;刘德军;于梅春;王再义;;现行炼焦配煤技术及其思考[J];冶金丛刊;2011年01期 |
20 |
袁善录;戴爱军;;配煤对灰熔点和煤成浆性能的影响[J];煤炭转化;2008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