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的通货紧缩风险及应对策略研究
【摘要】:
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演变为一场国际性金融危机,从金融领域扩展到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蔓延到发展中国家,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经济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其原有运行轨迹发生了较大变化。从2008年9月开始,通货紧缩压力逐渐增强,至2009年2月通缩态势已经明朗,季节调整后的月度CPI同比增长率从2009年2月起至2009年10月连续9个月负增长,出现轻度通货紧缩。在此阶段,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经济体中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增加,深层次结构矛盾凸显。为应对此次通货紧缩和经济下滑,中国政府从2008年11月起实施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使中国经济在2009年底成功走出了通缩阴影,实体经济开始复苏,物价水平稳步回升,资产价格不断膨胀,通胀预期开始增强,但并未进入现实的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在中国是新生事物,中国改革开放后真正经历的一次通货紧缩发生在1998-2003年初,与本轮通货紧缩相似,导火索都是外部冲击,并对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负作用。本文在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针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特殊背景,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本轮通货紧缩的成因进行实证分析,并通过对国内外以往发生的通货紧缩进行经验分析,探讨应对策略。但本文并未局限于对通货紧缩的研究,而是针对后危机时代通货紧缩压力消退而通胀预期逐渐增强的特殊时期,为政府宏观调控提出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