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半胱氨酸对细菌产氢过程的促进作用
【摘要】:有机废水发酵法生物制氢技术以其环境友好并产生清洁能源的特点,逐渐成为环境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随着不同种属的产氢细菌被分离纯化、不同形式的制氢反应器被研发、产氢细菌的培养条件得到优化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引入,发酵法生物制氢技术理论逐渐得到发展完善。生产性示范工程的调试和运行更是为生物制氢技术的推广应用打下基础。然而如何提高产氢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稳定运行反应器仍是该技术工业化得到应用需要解决的问题。一直以来,研究人员尝试采用各种方法提高产氢效率。本研究选择L-半胱氨酸作为产氢促进剂,一方面因为L-半胱氨酸是一种良好的还原剂;另一方面L-半胱氨酸具有巯基,而巯基是氢化酶的官能团之一。因此,研究L-半胱氨酸促进产氢细菌的生长、产气、代谢以及作用机制,对于提高细菌的产氢能力有重要的意义,对于研究其它提高产氢速率的方法具有借鉴作用,同时对于深化产氢理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针对L-半胱氨酸对于产氢细菌的影响,本文从细菌纯培养、混合培养等角度进行研究,通过分批培养、连续流培养等手段考察L-半胱氨酸对细菌产氢效能的促进作用。同时利用Real-Time PCR技术,实现了氢化酶表达的定量检测,更加准确的描述了L-半胱氨酸的促氢作用机制,也为其他产氢细菌靶基因的定量表达方法提供参考。
选择乙醇型发酵中优势种群的模式菌株产乙醇杆菌YUAN-3进行考察,优化了YUAN-3的生长条件,在含有缓冲体系的培养基初始pH为6.0时,YUAN-3的平均产氢速率和比产氢率都达到最大,分别为5.75 mmolH_2/g-CDW·h和2.32 molH_2/mol-葡萄糖。在初始pH 7.0时,细胞干重达到最大,为0.59g/L-培养基。
对于产氢细菌YUAN-3的分批培养显示适量添加L-半胱氨酸可以促进发酵细菌的生长和产氢,并提高底物利用能力。细胞干重随着L-半胱氨酸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L-半胱氨酸浓度为1.5g/L时,生物量达到最大为0.53g/L-培养基,产生的氢气量在L-半胱氨酸为0.8g/L时达到最大值为1995 mL/L-培养基。实测数值和用matlab模拟修正的Gompertz方程证明了L-半胱氨酸的添加加速了YUAN-3的产气过程。
L-半胱氨酸的流加迅速降低了反应器内部的ORP,促进了乙醇型发酵的形成,提高了产氢速率、生物量,并提高了微生物产氢活性。流加L-半胱氨酸的反应器在14d后开始形成逐渐典型的代谢产物,此后其优势越来越明显。未流加L-半胱氨酸反应器在启动20d以后才形成以乙酸、乙醇为主要代谢产物的乙醇型发酵。在启动的第1d,流加L-半胱氨酸的反应器的ORP就立即下降到-400mv左右,而未流加L-半胱氨酸的反应器内的ORP下降至此需要10d以上。在启动结束时,未流加和流加L-半胱氨酸的反应器平均产氢速率分别为2.74 L/d和2.81 L/d,生物量分别为为9.5g/L和10.1g/L。
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分别考察L-半胱氨酸促进产氢作用机制。结果表明,L-半胱氨酸在促进YUAN-3产氢过程中促进了碳源的利用,并发挥了还原剂的作用,同时还促进了YUAN-3的凝集能力,但L-半胱氨酸不能缓解产物的反馈抑制。用特异引物对氢化酶表达进行定量分析,扩增结果表明,添加L-半胱氨酸后,氢化酶基因表达增强,在L-半胱氨酸的浓度为0.8 g/L-培养基时,氢化酶基因表达可达2.72×10~7拷贝数/μL。L-半胱氨酸的添加使等蛋白情况下乙醇脱氢酶的活性减弱,但由于生物量的增加和单位生物量产生蛋白质浓度的增加,添加L-半胱氨酸后乙醇的产量仍逐渐增加。综上分析,L-半胱氨酸促进产氢的机制是氢化酶表达增加与细菌生物量增加共同作用的结果。
|
|
|
|
1 |
史伯安;郗娟;何治柯;;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半胱氨酸[J];分析测试学报;2005年06期 |
2 |
李小丽;吴婧;沈国励;俞汝勤;;半胱氨酸修饰的掺硼金刚石电极用于尿酸的测定[J];化学传感器;2006年02期 |
3 |
缪岳琴;刘学文;李健;;半胱氨酸血红蛋白配合物着色剂的研究[J];食品科技;2007年05期 |
4 |
濮文虹;黄金桃;钱功明;张敬东;Munetaka Oyama;桂娟;杨昌柱;;纳米铂直接修饰玻碳电极的制备及在半胱氨酸中的电化学行为[J];应用化学;2007年08期 |
5 |
陈述;白珊;王贞;张萍萍;龙云飞;;牛血清白蛋白与纳米银的相互作用及半胱氨酸的检测[J];光谱实验室;2011年04期 |
6 |
陆熙炎;陶晓春;林英瑞;;N,N-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与不同桥连的半胱氨酸钼络合物的配位体交换反应[J];有机化学;1982年05期 |
7 |
詹谷宇;田萍;刘卫东;叶明;;酵母菌生物合成谷胱甘肽[J];药学学报;1990年07期 |
8 |
蓝金贵,罗登柏,李密密,曹巍;磷钼杂多酸光度法测定半胱氨酸[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
9 |
刘文涵,单胜艳,张丹,吴小琼;原子吸收硫化锌法间接测定半胱氨酸络合反应的机理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5年10期 |
10 |
宋江宁;李炜疆;须文波;;基于两层分类器的半胱氨酸氧化还原状态预测方法[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6年02期 |
11 |
焦凌霞;孔瑾;;添加半胱氨酸对提高发酵型酸豆乳中益生菌存活力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6年05期 |
12 |
丁晓雯;刁恩杰;;半胱氨酸对香菇甲醛含量控制及控制机理[J];食品科学;2006年08期 |
13 |
张大全;冯晶晶;高立新;;Cu表面氨基酸混合组装体系的缓蚀作用[J];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2008年04期 |
14 |
卢懿;邓意辉;徐缓;石莉;董晓辉;李乐;;半胱氨酸对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多西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含量的影响[J];分析化学;2008年09期 |
15 |
梁国斌;堵国成;陈坚;;半胱氨酸添加与溶氧控制及pH胁迫相结合促进产朊假丝酵母合成谷胱甘肽[J];过程工程学报;2009年04期 |
16 |
刘春;吴同;黄承志;;金纳米微粒表面能量转移及半胱氨酸的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分析法[J];中国科学:化学;2010年05期 |
17 |
罗勇;汤财德;李美华;宋家龙;陆平晔;杜晓宁;;~(15)N标记L-胱氨酸[J];同位素;2010年02期 |
18 |
于雪莲;安晓强;;生物分子模板法制备不同形貌硫化铅纳米材料(英文)[J];硅酸盐通报;2010年02期 |
19 |
麦穗;;向饮食要开心[J];人生十六七;2005年Z1期 |
20 |
李永峰,郑国香,胡立杰,张文启,李建政;利用酸性末端产物气相色谱分析判定产氢细菌[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