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F靶场激光指向精密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惯性约束聚变(ICF)大型激光装置需要将上百束高能脉冲激光精确引导并聚焦到靶点。这种激光装置通常采用与主光路激光(以下称主激光)严格同轴的连续模拟激光(以下称模拟光)进行光路准直、引导及聚焦调整,并利用光路中的电动光学器件以及远场探测器实现对激光指向的闭环控制。靶场激光指向精度是实现精确打靶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主激光与模拟光之间的同轴度、激光光束指向的调整量是两个主要误差来源。针对这两种误差来源,本文首次提出了一种在靶点处标定主激光与模拟光同轴度的方法和一种利用变形反射镜控制激光光束指向的方法,并进行了相应的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本文所研究成果解决了从激光大厅中发出的主激光与模拟光之间的同轴度不高以及通过电动反射镜架控制的靶场激光光束指向的调整量较大的两个问题,提高了靶场激光指向精度。
本文首先综述了国内外惯性约束聚变(ICF)大型激光装置的研究发展现状、大型激光装置靶场指向精密控制系统的概况和激光指向控制中相关光学元件的研究进展。
结合光线追迹理论,通过数学仿真,建立了ICF靶场光学系统的简化光路模型,模拟实际光线在靶场中传播,找出光束指向的变化规律,实现对靶场光学系统中光束的指向控制计算,从而为指向控制提供理论支持。
利用ICF靶场光学系统的简化光路模型的计算结果,对靶点处标定主激光与模拟光同轴度的方法进行分析。为了消除标定过程中投射到CCD像面上的杂散光影响标定精度,结合靶场光学系统实际设计,给出了三种不同可替换滤光片放置位置的两束激光同轴的远场标定方法,并比较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
基于变形反射镜实现波前重构的两种常用方法,分别针对有波前畸变光束和无波前畸变光束的指向控制需求,对利用变形反射镜控制激光指向的方法进行了理论推导,并讨论了可实现指向精密控制的变形反射镜优化设计方案。
最后,本文设计了一套实验装置,在实验室范围内进行了两束激光同轴标定方法和激光光束指向控制方法的验证性实验,并对实验结果予以分析,很好的证明了这两种方法的可行性。
|
|
|
|
1 |
王绍水;刘建华;陆晓同;;利用激光剥导线绝缘皮的试验研究[J];航空精密制造技术;1986年03期 |
2 |
凌宁,官春林,王岚,曾志革,饶学军;61单元分立式压电变形反射镜的研制[J];量子电子学报;1998年02期 |
3 |
王志斌;张记龙;吴峰;;光栅激光告警系统中信号光与天空光的能量分析[J];测试技术学报;2006年01期 |
4 |
钟声远;;激光跟踪测量及其对飞行器的影响[J];飞行器测控学报;1984年03期 |
5 |
曹松棣;;激光武器系统及相关技术分析[J];光机电信息;2008年06期 |
6 |
方萍;;激光对眼睛的损害及激光防护眼镜[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1993年04期 |
7 |
汪超,余洪斌,陈海清;基于MEMS技术的新型变形反射镜[J];光电工程;2005年04期 |
8 |
徐安成;;激光衍射技术在微内径测量上的应用[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
9 |
张燕;;基于爱里圆测定法的微孔径测试方法应用研究[J];电气自动化;2010年04期 |
10 |
杨存榜,虞孝麒,苏春晓,郭素,陈红素,龚达涛;用于ICF实验的大型数据库系统的开发[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2年01期 |
11 |
凌宁;;多元整体压电变形反射镜(研究阶段进展报告)[J];光电工程;1982年06期 |
12 |
杨存榜,虞孝麒,苏春晓,郭素,陈红素,龚达涛;用于激光打靶实验数据采集处理和管理的微机局域网系统[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2年02期 |
13 |
;薄膜光学 薄膜材料与器件[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5年05期 |
14 |
黎俊杰;陈代书;魏如夫;;声光技术在变形反射镜频响特性测试上的应用[J];光电工程;1984年04期 |
15 |
曾志革,凌宁;分立式变形反射镜薄镜面的应力分析方法研究[J];光学精密工程;1997年05期 |
16 |
凌宁,张雨东,饶学军,李新阳,王成,胡弈云,姜文汉;用于活体人眼视网膜观察的自适应光学成像系统[J];光学学报;2004年09期 |
17 |
马品仲;自适应光学在4.3m望远镜设计中的应用[J];物理;1995年06期 |
18 |
曾志革,凌宁,饶学军;能动薄主镜技术模拟研究[J];强激光与粒子束;1996年01期 |
19 |
杨强,朱建平,曹根瑞;双压电变形反射镜的优化设计[J];光学学报;1999年09期 |
20 |
谭峭峰,严瑛白,金国藩,邬敏贤;实现ICF束匀滑的二元光学器件设计与制作[J];强激光与粒子束;199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