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钛酸锂的制备与改性及其电化学性能
【摘要】:尖晶石型Li_4Ti_5O_(12)具有循环稳定性好,锂离子嵌入、脱出过程中几乎没有体积变化,有机电解液中稳定,安全性能好等一系列的优点,被认为是有可能替代碳负极的一种新型电极材料。但Li_4Ti_5O_(12)的电子电导率低,高倍率性能差是制约其实际应用的主要障碍。若能解决上述问题,进一步提高Li_4Ti_5O_(12)的电化学性能,必将加快Li_4Ti_5O_(12)商业化应用进程。
利用正交实验确定了液相法制备Li_4Ti_5O_(12)的最佳工艺:烧结温度为750℃,烧结时间为8h,LiOH·H_2O为锂源,原料中锂钛摩尔比为0.85。该条件下制备的Li_4Ti_5O_(12)在0.2C倍率下,放电平台约为1.54V,首次可逆比容量为178.59mAh·g~(-1)。5C倍率下的放电平台降至约1.32V,首次可逆比容量为92.73mAhg~(-1)。采用循环伏安和交流阻抗研究了Li_4Ti_5O_(12)的电极过程动力学行为。发现循环伏安曲线的峰电流值与扫描速率的平方根呈线性关系,其电极过程动力学行为符合半无限扩散模型,同时利用EIS法求得了不同荷电状态下Li_4Ti_5O_(12)电极的交换电流密度和锂离子扩散系数。研究发现交换电流密度随着荷电百分比的增加而增大,当荷电百分比为100%时,交换电流密度达到最大值0.3034mA·cm-2,在荷电状态从100%减少到15.5%, Li_4Ti_5O_(12)电极材料的锂离子扩散系数介于1.83×10~(-12)cm~2·s~(-1)与8.94×10~(-13)cm~2·s~(-1)之间。
对Li位进行掺杂改性,制备了Li_(4-x)Al_xTi_5O_(12)(x=0,0.03,0.05,0.10)和Li_(4-x)K_xTi_5O_(12)(x=0,0.02,0.04,0.06)系列化合物,XRD测试表明,Al和K掺杂没有改变材料的晶格结构,但分别引起了晶胞体积的收缩和膨胀。考察了不同掺杂量下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确定了最佳掺杂量为xAl=0.05,xK=0.04。0.5C倍率下,Li_(3.95)Al_(0.05)Ti_5O_(12)和Li_(3.96)K_(0.04)Ti_5O_(12)循环30次后可逆比容量分别为147.23mAh·g~(-1)和157.13mAh·g~(-1)。倍率提高到3C,Li_(3.96)K_(0.04)Ti_5O_(12)表现出更好的高倍率性能。
Li位掺杂虽然改善了材料的倍率性能,但可逆比容量有所损失。因此选择Al和Zr两种元素对Ti位进行了掺杂,制备了Li_4Ti_(5-x)Al_xO_(12)(x=0.03,0.05,0.10)和Li4Ti5-xZrxO12(x=0.03,0.05,0.10)系列化合物。XRD测试表明Al和Zr的引入没有改变材料晶格结构,但分别引起了晶格常数的变小和变大。ICP测试证明了实际掺杂比例与初始投料比基本一致。充放电测试发现Al和Zr的最佳掺杂量均为x=0.05。Li_4Ti_(4.95)Al_(0.05)O_(12)和Li_4Ti_(4.95)Zr_(0.05)O_(12)在0.5C,1C,3C倍率下可逆比容量分别达到168.35mAh·g~(-1)和157.14mAh·g~(-1),159.50mAh·g~(-1)和153.49mAh·g~(-1),149.14mAh·g~(-1)和143.92mAh·g~(-1)。通过交流阻抗测试并拟合发现,Li_4Ti_(4.95)Zr_(0.05)O_(12)具有最小的Rs和Rct,因而该材料具有最优的电化学性能。对四种最佳掺杂量下获得的电极材料的电导率进行测试发现,Li_4Ti_(4.95)Zr_(0.05)O_(12)具有最高的电导率,达到8.910-6S·cm~(-1),与Li_4Ti_5O_(12)相比,提高两个数量级,显著改善了其电子电导率低的缺点。
对Li_4Ti_5O_(12)进行了碳包覆研究,选择蔗糖和油酸为碳源。通过对结构和性能的比较,确定最佳的碳源及加入量,研究发现,相比传统的碳源,由于油酸含碳数较多,用量少无污染,可以作为一种新的碳包覆原料,研究中详细探讨了油酸作为碳源包覆后Li_4Ti_5O_(12)/C复合材料的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同时分析了油酸的包覆机理。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制备Li_4Ti_(4.95)Zr_(0.05)O_(12)/C复合材料,XRD和SEM测试结果表明掺杂材料的晶胞体积增大,颗粒尺寸略有降低。在0~2.5V和1~2.5V电压区间内进行充放电测试,0.2C倍率下放电到0V,循环50次后Li_4Ti_(4.95)Zr_(0.05)O_4/C的可逆比容量为289.03mAh·g~(-1),Li_4Ti_5O_(12)/C的可逆比容量为264.03mAh·g~(-1),当倍率提高到5C时,两者的可逆比容量分别为212.6mAh·g~(-1)和137.07mAh·g~(-1)。电导率、CV和EIS研究表明,Li_4Ti_(4.95)Zr_(0.05)O_4/C提高了电导率,降低高倍率下的极化,Rct值明显降低,电化学性能得到改善,尤其在低电压区间内性能提高更为明显。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M912
|
|
|
|
1 |
徐玲;刘昌龄;吴世彪;童彬;陈少华;徐立红;;正交法优化电沉积CuInSe_2薄膜条件的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
2 |
吕建;殷洪亮;;太阳电池及其发展方向[J];中国建设动态.阳光能源;2005年05期 |
3 |
殷洪亮;吕建;;浅析太阳电池并网发电技术[J];中国建设动态.阳光能源;2006年01期 |
4 |
吕建;殷洪亮;;浅谈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应用[J];中国建设动态.阳光能源;2006年03期 |
5 |
闫时建,田文怀,其鲁;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钴酸锂近期研制进展[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5年01期 |
6 |
吕宝堂,郑君,邹邦涛,王霞,贾兆滨;弱光非晶硅太阳电池的研制[J];半导体光电;2002年05期 |
7 |
王育伟;刘小峰;陈婷婷;姜春萍;王瑞林;;薄膜太阳电池的最新进展[J];半导体光电;2008年02期 |
8 |
王琦;王娜娜;于军胜;蒋亚东;;有机薄膜太阳电池的研究进展[J];半导体光电;2010年05期 |
9 |
吕宝堂,赵晖,郑君,贾兆滨,邹邦涛;非晶硅太阳电池的衰减与退火[J];半导体技术;2002年07期 |
10 |
鄢强,冯良桓,武莉莉,张静全,郑家贵,蔡伟,蔡亚平,李卫,黎兵,宋慧瑾,夏庚培;碲化锌插入层对碲化镉太阳电池性能参数影响的分析[J];半导体学报;2004年04期 |
|
|
|
|
|
1 |
陈白珍,胡拥军,李义兵,李改变;锂离子电池聚合物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电池;2005年05期 |
2 |
胡国荣,桂阳海,彭忠东;锂离子蓄电池正极材料LiCoO_2研究进展[J];电源技术;2003年02期 |
3 |
闫俊美,杨勇;非碳类新型锂离子蓄电池负极材料研究进展[J];电源技术;2004年07期 |
4 |
应皆荣,万春荣,姜长印;高密度球形LiCoO_2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电源技术;2004年09期 |
5 |
刘兴江;肖成伟;余冰;董杰;汪继强;;混合动力车用锂离子蓄电池的研究进展[J];电源技术;2007年07期 |
6 |
唐致远,高飞,薛建军,杨廷明;锂离子电池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4年12期 |
7 |
殷雪峰,刘贵昌;锂离子电池炭负极材料研究现状与发展[J];炭素技术;2004年03期 |
8 |
黄学杰,李泓,王庆,刘伟峰,师丽红,陈立泉;纳米储锂材料和锂离子电池[J];物理;2002年07期 |
|
|
|
|
|
1 |
张梁堂;宋杰;蔡敏真;徐富春;吴孙桃;董全峰;;磁控溅射制备的铜钒氧化物薄膜及其电化学性能[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9年05期 |
2 |
单宇;王丽;梁广川;欧秀芹;;溶胶-凝胶法制备Li_4Ti_5O_(12)/C复合负极材料及性能研究[J];电源技术;2010年12期 |
3 |
李辉,翟玉春,田彦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_(1-y)Al_yO_2的制备及性能[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3年03期 |
4 |
陈晗;龚文强;刘友良;刘建华;;树枝状碳芯结构LiFePO_4/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0年11期 |
5 |
田彦文,翟秀静,高虹,翟玉春;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O_2的制备和性能研究[J];无机材料学报;1999年03期 |
6 |
任海伦;戴永年;姚耀春;李伟宏;;Li_(1.02)Co_xCr_yMn_(2-x-y)O_4的固相合成及性能表征[J];无机材料学报;2006年03期 |
7 |
施志聪,李晨,杨勇;LiFePO_4新型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研究[J];电化学;2003年01期 |
8 |
常晓燕,王志兴,李新海,匡琼,彭文杰,郭华军,张云河;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PO_4的合成与性能[J];物理化学学报;2004年10期 |
9 |
雷钢铁,李朝晖,苏光耀;锂离子电池阴极材料LiCo_xMn_(2-x)O_4的研究[J];化学世界;2003年10期 |
10 |
向楷雄;郭华军;李新海;王志兴;罗文斌;李黎明;;合成温度对Li_2FeSiO_4/C电化学性能的影响[J];功能材料;2008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