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自由度并联机构航天器减振平台研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积极开展载人航天、国际空间站等重大航天工程的研究。据美国宇航局统计,大多数航天器发射失败的原因是来自于航天器发射过程中由于其恶劣的力学环境所引起的振动引起的。研究整星隔振技术对于卫星及航天器的发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分析航天器发射过程中的各种载荷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含有柔性关节的并联减振机构。以并联减振主体机构为研究背景,进行并联隔振主体机构的运动学及动力学分析,完成并联隔振机构的振动响应分析。
本文分析航天器发射过程中的载荷特点,根据减振机构的选择原则,选择3-CPS/UPU的并联机构作为减振机构,对其自由度进行计算同时确定其约束的运动方向,并对阻尼器进行选型。
介绍了柔性关节的分类及优势,对其中四种典型铰链的转动刚度的公式进行推导,设计柔性关节的尺寸参数,并对其进行静力学分析及强度校核。
本文对3CPS/UPU减振并联机构进行逆解分析,利用求导法解出机构的一阶及二阶影响系数矩阵,利用MATLAB进行机构逆运动学仿真分析。分析了减振机构的工作空间及条件数在空间的分布情况。对柔性铰链进行几何分析及动力学建模,利用凯恩方程对机构进行动力学建模,利用MATLAB进行机构逆运动学仿真分析。
求解了机构的刚度矩阵及阻尼矩阵,利用机构无阻尼自由振动方程求解了系统的固有频率,并对各参数对系统固有频率的影响进行分析,随后利用正则矩阵对系统有阻尼受迫振动方程进行解耦,求解含阻尼的减振系统在正弦周期及随机激励下的振动响应
本文以含柔性关节的并联机构为背景,对隔振机构的运动学、动力学及振动响应的进行分析。为航天器多维隔振机构的设计及性能分析提供了一条解决途径。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B535.1
|
|
|
|
1 |
苏海军,廖启征,梁崇高;一种5-5型台体并联机器人机构的位置正解[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
2 |
张军,谌勇,骆剑,华宏星;整星隔振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J];航空学报;2005年02期 |
3 |
赵会光;马兴瑞;冯纪生;;整星隔振技术若干问题的探讨[J];航天器工程;2001年03期 |
4 |
曲义远,黄真;空间六自由度多回路机构位置的三维搜索方法[J];机器人;1989年05期 |
5 |
沈惠平,马正华,金琼,杨廷力;一种新型解耦二腿三维平移并联机构及其运动分析[J];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
6 |
赵铁石,黄真;一种新型四自由度并联平台机构及其位置分析[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0年06期 |
7 |
张军,韦凌云,谌勇,华宏星;整星隔振系统优化设计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5年10期 |
8 |
梁鲁;申智春;齐晓军;满孝颖;郑钢铁;;整星阻尼减振方案及试验结果分析[J];上海航天;2008年04期 |
9 |
张军;谌勇;张志谊;华宏星;;整星隔振器的隔振性能分析[J];宇航学报;2005年S1期 |
10 |
王晓雷;杨庆俊;郑钢铁;;整星主动隔振平台研究[J];宇航学报;2007年02期 |
|
|
|
|
|
1 |
高洪;赵韩;;并联机器人机构学理论研究综述[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
2 |
嵇国金,马奎,王磊;微纳操作器运动学分析[J];微纳电子技术;2003年03期 |
3 |
温庆荣,方跃法;一种新型4自由度并联机器人自由度分析[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
4 |
姜虹;蔡永琳;王小椿;;一种并联机构结构误差识别与修正的新算法[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
5 |
郭盛;方跃法;;避免约束奇异的平动并联机器人设计方法[J];兵工学报;2007年08期 |
6 |
范晋伟,关佳亮,王彤波,王文超,关剑,张小龙;并联机床虚拟设计的理论方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
7 |
许意华,刘德忠,费仁元,潘新文;3-PTT并联微操作机器人机构误差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
8 |
辛洪兵;余跃庆;;由支链构造并联机器人雅可比矩阵[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10期 |
9 |
宁萌;郝静如;孙江宏;;一种新型稳定平台的运动学和工作空间分析[J];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
10 |
郭祖华,陈五一,陈鼎昌;6杆并联机构运动学及杆受力的仿真[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
|
|
|
|
|
1 |
李剑锋,王新华,魏源迁,伍良生,吴光中;3-RSR并联机构的微分运动学及动力学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
2 |
闫维明;纪金豹;葛惠娟;孟剑;董彬;;逆变型MR阻尼器磁路设计与试验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7期 |
3 |
苏海军,廖启征,梁崇高;一种5-5型台体并联机器人机构的位置正解[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
4 |
黄真;曲义远;;空间并联机器人机构的特殊位形分析[J];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
5 |
杨广强,B.F SpencerJr,J.D.Carlson,M.K. Sain;足尺磁流变阻尼器的建模及动态特性[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S1期 |
6 |
周强,瞿伟廉;磁流变阻尼器的两种力学模型和试验验证[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年04期 |
7 |
张进秋,欧进萍,李猛,狄方社;半主动悬挂系统磁流变减振器的阻尼力实验与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年01期 |
8 |
欧进萍,关新春;磁流变耗能器及其性能[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8年03期 |
9 |
华为实;并联机器人的奇异形位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
10 |
李宏男,杨浩,李秀领;磁流变阻尼器参数化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
|
|
|
|
|
1 |
赵辉,高峰,张建军,彭彬斌;新型五自由度并联机构静力学分析[J];机械设计;2004年06期 |
2 |
朱思俊;黄真;;机构对称的3T2R五自由度并联机构[J];燕山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
3 |
王琨琦;郑德星;;3-PUU并联机器人机构及其运动学[J];机床与液压;2008年05期 |
4 |
赵铁石;冯海兵;刘艳辉;边辉;;五自由度宏/微双重驱动并联机构及其运动学分析[J];燕山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
5 |
李秦川;陈巧红;胡旭东;武传宇;;对称五自由度3R2T并联机构的雅可比分析[J];中国机械工程;2008年14期 |
6 |
王冰;彭斌彬;;并联机床结构分析[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
7 |
唐国宝,黄田;Delta并联机构精度标定方法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03年08期 |
8 |
高峰,黄玉美,史文浩,彭中波,樊泽明,程祥;3-RPS并联机构工作空间分析的球坐标搜索法[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
9 |
尹旭峰,郇极;一种六杆并联机器人的控制问题和控制器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
10 |
郭卫东,韩先国,陈五一;3PSS并联机构的运动特性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