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联抛光机器人动力学建模与控制
【摘要】:将并联机器人应用于自由曲面抛光已成为曲面抛光的一种趋势,如何提高抛光精度已成为并联抛光机器人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加入动力学前馈控制的并联抛光系统,可以预测抛光头的速度和加速度,当它的运动轨迹偏离给定的轨迹时系统可以快速作出反应,从而提高系统响应速度和控制精度,这将为并联抛光机床的实用化、商用化提供重要保障。因此对并联抛光机器人进行动力学建模及动力学控制是提高并联抛光机器人精度极为重要的环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对五自由度并联抛光机器人机构进行了分析,建立了该并联抛光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对其进行了动力学控制仿真,并对并联抛光机器人系统进行了在随机扰动作用下最优控制器的设计。
首先,对并联抛光机器人机构进行了分析,为各个支链建立了D-H坐标,利用Newton-Euler法建立了该并联抛光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给出矩阵形式的动力学方程,并得出并联抛光机器人的状态方程。
其次,基于并联抛光机器人状态方程,分别设计了计算力矩控制器和最优控制器,利用MATLAB对该并联抛光机器人系统分别进行了计算力矩法和最优控制的动力学控制仿真,并得到在无干扰作用下和有干扰作用下的仿真结果,最后分析了对比了这两种控制方法的实际控制效果和抗干扰能力。
最后,对随机扰动下并联抛光机器人系统进行分析,分别设计随机扰动和参考输出的降维观测器,然后设计了在随机扰动下并联抛光机器人系统的最优控制器,并进行了MATLAB仿真,并对其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
|
|
|
|
1 |
程勉,高为炳;第二章 机器人动力学[J];控制与决策;1986年03期 |
2 |
章定国,谢大雄,李德昌;一个机器人动力学高效建模软件[J];机器人;1995年03期 |
3 |
张洪涛;;《操作机器人动力学》和《操作机器人控制》[J];自动化学报;1985年01期 |
4 |
苏曙;机器人动力学分析的图论方法[J];机械设计;1994年01期 |
5 |
张平,宋丙林,王琼芳;基于计算网格的机器人分布式仿真系统[J];机器人;2005年04期 |
6 |
王丽,周欣荣,王金刚;“机电相似”在机器人动力学分析中的应用[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
7 |
郭良康,黄宇中;机器人动力学优化综合的研究[J];机器人;1987年02期 |
8 |
林瑞麟,蒋少茵,林碧;机器人动力学的快速算法[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
9 |
金万敏,杜洪流;一种机器人动力学的旋量方程[J];机器人;1988年05期 |
10 |
王希民,付玉锦,蔡光起,胡明;水平滑块式三杆并联机器人动力学建模与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
11 |
徐向荣, 马香峰;机器人动力学的一种通用算法(Ⅰ)──动力学算法的导出[J];机械科学与技术;1995年04期 |
12 |
林端麟,蒋少茵,林碧;旋量法在机器人动力学分析中的应用[J];应用数学和力学;1996年01期 |
13 |
傅金元;陈永;;解析模型法及其建模的自动生成程序系统[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1991年02期 |
14 |
霍伟,高为炳,程勉;一种新的机器人模型及其控制算法[J];自动化学报;1994年03期 |
15 |
陈晏;余跃庆;苏丽颖;张绪平;;基于LMS Virtual. Lab和ANSYS的刚柔耦合机器人仿真系统[J];轻工机械;2007年01期 |
16 |
刘鲁源,王欣东,刘畅;机器人反向动力学并行计算及实现[J];天津大学学报;1992年04期 |
17 |
徐向荣,潘利,马香峰;基于直角坐标的机器人动力学与控制方案设计[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
18 |
程勉,高为炳;机器人动力学与控制——讲座连载之四[J];控制与决策;1987年01期 |
19 |
刘朝晖,李立,陈永;关于带闭链工业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94年02期 |
20 |
王兴贵,尹朝万,谈大龙,马兴瑞,邵成勋;机器人逆动力学简化实时快速算法[J];机器人;1995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