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负载力矩模拟器系统分析
【摘要】:电动式负载力矩模拟器作为力矩加载的地面仿真设备,以小力矩加载,低惯量、转速快等优点广受人们青睐。在经过了数年的研究,对于电动负载模拟器的控制策略及多余力的抑制等方面较为成熟。但是,负载模拟器的一个重要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负载模拟器的通用性问题。由于负载模拟器是针对某一型号舵机进行设计研制,对于舵机特性差异较大的情况,所设计的负载模拟器不能够很好的完成力矩加载任务,在精度及稳定性上存在很大问题。因此,对于引起负载模拟器通用性问题的原因的研究很有实际意义。本文以电动式负载力矩模拟技术为背景,详细地从加载侧被控对象方面分析了力矩加载系统的灵敏度问题,同时针对抑制灵敏度正向峰值给出了解决的办法。
首先,分析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然后从多余力矩、加载侧和承载侧转动惯量、扭转刚度及控制策略等方面,分析了电动式负载模拟器的研究现状。
其次,以永磁同步电机作为电动式负载模拟器的驱动电机,根据电动负载模拟器和被测舵机的工作机理,分别建立了电动负载模拟器和被测舵机的线性数学模型。给出了以扭矩传感器为连接环节的综合系统数学模型。并针对后面的分析,对闭环系统模型进行了适当的简化整理。
再次,在建立的精确数学模型基础之上,选用两种方法对闭环系统对加载侧被控对象的灵敏度进行分析:一是针对负载模拟器这种多变量系统,在考虑舵机特性的情况下,定义了灵敏度函数矩阵,利用矩阵奇异值来考察灵敏度函数矩阵的增益值。二是由单变量灵敏度函数,针对闭环系统的输出响应,推导出双输入系统的灵敏度函数,分析了输出响应对加载侧被控对象的灵敏度的频率特性。在这两种方法基础之上,分析了加载侧和承载侧的惯量、扭转刚度等参数的变化,对闭环系统灵敏度的影响。
最后,以压低灵敏度函数在中、高频段的正向峰值为目的,对灵敏度函数进行了相应的补偿,并将该补偿环节等效为力矩闭环系统控制器中的串联环节。并对加入补偿环节的灵敏度进行了仿真验证。
|
|
|
|
1 |
梁玉红;线性多变量分段频域设计方法[J];电气传动自动化;2001年01期 |
2 |
李志清;;多变量系统的特性与互联分析[J];宁夏电力;2008年02期 |
3 |
胡中楫;郑芳经;林冬青;;多变量系统的扰动控制[J];浙江大学学报;1982年04期 |
4 |
王淑琳,徐基豫;双抽汽汽轮机(多变量系统)的去耦控制[J];动力工程;1983年01期 |
5 |
郭一新;多变量系统信号流图的计算方法[J];国外自动化;1984年05期 |
6 |
王辉先,曹力,吴大进;多变量系统的平方噪声理论[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0年05期 |
7 |
刘丹阳;多变量系统的最优预报控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1年03期 |
8 |
朴春俊;孙晚华;;多变量系统的一种近似数学模型[J];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学报;1991年04期 |
9 |
丁锋,谢新民;多变量系统的辅助模型辨识算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4期 |
10 |
余文,柴天佑,顾兴源;一类输入受限的多变量系统随机自适应控制[J];东北大学学报;1994年06期 |
11 |
黄永宣;耦合倒置摆系统的稳定控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5年12期 |
12 |
申欲晓,谢克明;多变量系统耦合度分析[J];电力学报;1997年02期 |
13 |
温炳雄,杨斌;多变量系统的递归在线控制策略的仿真研究[J];机床与液压;1998年03期 |
14 |
张科,常新杰,周凤歧;多变量系统的全程滑态变结构模型跟踪控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
15 |
王大志,金辉,王振雷;基于遗传算法的非线性多变量系统模糊神经网络控制[J];沈阳工业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
16 |
左小五;时滞多变量系统的变结构预测控制[J];仪器仪表学报;2003年S2期 |
17 |
张绍德;李生权;;基于混沌优化的多变量系统最优控制器设计[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8年04期 |
18 |
刘浩;王印松;王亚顺;;热工多变量系统的闭环辨识方法研究与仿真[J];现代电力;2009年01期 |
19 |
孙茂义;黄成;;基于多模型切换的鲁棒自适应控制器[J];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
20 |
靳其兵;窦俊;李斯年;蒋北艳;;基于加速收敛与递阶迭代的多变量系统辨识算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