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拉线传感器的工业机器人标定系统设计
【摘要】:随着国内工业机器人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完成复杂任务的需要,机器人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机器人标定能够在不改变机械本体结构和设计的前提下,以最小的代价提高机器人的精度。本文研制了一套基于拉线式位移传感器的工业机器人标定系统,该系统能够用来标定机器人的关节零位、几何误差及机械传动误差,并能完成机器人标定后的位置性能测试。
为了研究不同模型的参数对工业机器人精度的影响,以OTC六自由度弧焊机器人为原型建立了DH模型、MD-H模型、简化的D-H模型和带关节变量比例系数k的D-H模型。基于这四种不同的运动学模型建立了该机器人距离误差模型,形成多种参数辨识及补偿算法。基于以上算法,在MATLAB中设计了工业机器人的参数辨识软件。最后将辨识的参数补偿到运动学模型再用原数据重新求距离误差,经过分析发现:关节变量比例系数k的引入对于提高机器人精度有很大作用,而关节变量的比例系数k正反映了各关节的机械传动误差。
结合当前已有的机器人外部测量产品的性能指标,提出本标定系统的设计指标,并进行了系统方案设计。为了满足机器人工作空间内的大范围测量同时保证系统的经济性,采用了拉线式位移传感器。该传感器原则上只能测量直线位移,为了测量空间任意位置设计了一种滑轮转向机构和拉线适配器。利用研华采集卡PCI1784U的X4编码模式,将编码器的信号四倍频细分,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测量精度。推导了本标定系统测试的数学模型,并根据本系统的结构特性,设计了简单独特的解复杂非线性方程的方法,解方程时计算迭代次数不超过4次,将解方程的效率提高了15倍。
在标定系统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系统误差模型,分析了系统结构参数对系统测量精度的影响,并以此确定系统的机构参数的大小,画出了标定系统的整个测量空间。从转向轮半径误差、转向轴的回转精度、拉线传感器测量误差、部分机构受力变形误差和拉爪轴线不重合度误差五个主要方面分析了标定系统的空间测量误差,证明系统的综合设计精度可以达到0.14mm。
完成了标定系统的搭建,包括本体装配、硬件接线及用labview设计了标定系统的测量软件。系统搭建完成后,测试系统结构及传感器参数进行了标定,最后进行了静态精度的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系统能够完成测量任务,但精度不够高,系统的结构需要进一步改进才能更好地实现测量指标要求。
|
|
|
|
1 |
李成贵;孙燕峰;魏鹏;;偏振导航传感器标定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光与控制;2013年12期 |
2 |
冯辉宗;吕勇;岑明;;基于双口RAM的标定系统的实现[J];微计算机信息;2009年05期 |
3 |
彭晓春,叶庆泰,胡小锋;峰值流量仪标定系统[J];传感器技术;2004年01期 |
4 |
桂毅;郝晓剑;周汉昌;;蓝宝石光纤高温传感器标定系统[J];传感器与微系统;2008年08期 |
5 |
史小勇;鲍可进;;摩托车数字点火器标定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信息技术;2013年09期 |
6 |
刘光宇,李陆世,徐良汉;传感器微机标定系统研究[J];传感器技术;2000年05期 |
7 |
刘传宝;张洪涛;;电控柴油机离线标定系统的研究[J];汽车工程;2009年06期 |
8 |
马云峰,周百令,万振刚,赵立业;微惯性测量组合标定系统的研究[J];测控技术;2004年10期 |
9 |
李高坚;袁观练;周洋;侯献军;邹斌;;基于CCP协议的电控单元标定系统通信模块[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2年04期 |
10 |
汤莎莎;肖铁军;孔峰;张育华;;基于CAN总线的电控发动机标定系统[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7年11期 |
11 |
吕勇;冯辉宗;;基于PID控制的标定系统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27期 |
12 |
严志峰;;浅谈基于CAN总线的电控发动机标定系统的开发[J];机电信息;2009年36期 |
13 |
王俊席,杨林,冯静,卓斌;基于CCP协议的控制器标定系统的研发(英文)[J];内燃机学报;2005年02期 |
14 |
冯辉宗;李科;李训辉;;基于ASAP标准的汽车发动机标定系统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2008年29期 |
15 |
杨玲玲;谭克诚;;一种基于LabVIEW的节气门位置传感器标定系统[J];装备制造技术;2011年08期 |
16 |
付永忠;杨怀;刘明东;;基于LabWindows/CVI的发动机标定系统开发[J];信息技术;2014年01期 |
17 |
许述财;张立君;李建桥;杨志强;;拉压型传感器静态性能虚拟标定系统[J];试验技术与试验机;2005年04期 |
18 |
刘显学;苏伟;;基于传感器标定系统的微陀螺频率特性检测方法[J];中国仪器仪表;2006年06期 |
19 |
吴石林;张玘;刘国福;刘波;;非接触式车速传感器标定系统硬件设计[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7年11期 |
20 |
黄华;席军强;肖宽;;基于CCP的AMT电控单元标定系统开发[J];微计算机信息;2010年13期 |
|
|
|
|
|
1 |
张训文;方继明;欧阳黎明;;气动冲击法动态标定系统[A];2000全国力学量传感器及测试、计量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
2 |
陈海斌;刘利;乐中耀;孙浩;尹志勇;周继红;;侧碰假人颈部标定系统的实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
3 |
袁澎;谭有恒;董玉琚;力京;袁余奎;王伟;;怀柔宇宙线阵列标定系统[A];第7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一)[C];1994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