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流轮廓的激光探测原理研究
【摘要】:
基于尾流光学特性对鱼群和舰船等水下目标的探测和跟踪技术摆脱了常规的声场而以光波作为信息载体,使常规的声学干扰和对抗手段失去作用,具有探测距离远、命中精度高以及不受电磁和环境噪声干扰等优点。本文将532nm激光作为传递信息的载体,着重研究了激光探测尾流轮廓的可行性。特别对吸收性海水中干净气泡的光散射特性的计算、尾流轮廓的激光探测装置设计以及尾流轮廓的激光探测原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论文在理论、实验方面研究如下:
理论研究方面,应用Mie理论研究了吸收海水中干净气泡的单散射特性和气泡群的相位函数。从理论上预测了可能存在的有效探测尾流气泡的方法,为验证尾流轮廓的激光探测原理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实验研究方面,设计了尾流轮廓的激光探测装置。利用收发合置的光学结构成功地探测到散射角为180°的尾流后向散射,在此基础上,利用自行设计的角扫描系统实现对尾流区域的二维扫描,中心带有5mm孔径的45°全反射镜和扫描系统构成了收发合置的光学结构;自行设计了两种螺旋桨及其驱动系统,在实验室内生成模拟的舰船尾流。此外,编制了采集卡应用程序和信号处理程序。
实验研究了尾流轮廓的激光探测原理。首先,对尾流轮廓的激光探测装置进行了调试,寻找能探测到尾流轮廓的小孔光阑在光路中的最佳位置。其次,利用该装置研究了两种不同尺寸螺旋桨在两种转速下生成的尾流,其中主要对尾流轮廓、尾流内气泡散射强度以及尾流内气泡数量随速度和尺寸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螺旋桨尺寸和转速对尾流这些性质的影响。同时还给出了界定尾流区和非尾流区的方法,实现了尾流轮廓的激光探测。最后,验证了利用该装置探测尾流轮廓的可重复性。
|
|
|
|
1 |
杨国成;;水下激光探测及其应用中的若干问题[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4期 |
2 |
黎卓虹;;屏蔽门防夹人激光探测装置安装方案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年19期 |
3 |
孙景群,杨明;烟、尘郁积层的激光探测[J];大气科学;1977年02期 |
4 |
张仲华;美国激光探测的研究[J];气象;1979年04期 |
5 |
邱金桓,黄其荣,赵红接,郑斯平,李树蓬;激光探测机场斜视跑道视程的实验研究[J];大气科学;1988年03期 |
6 |
;学术交流[J];气象科技;1975年09期 |
7 |
王天眷,张祖仁,李兆霖,冯宝华,赵小康,李士杰;单个铯原子的激光探测[J];中国激光;1982年05期 |
8 |
;用高稳定激光探测引力波[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1995年09期 |
9 |
刘其涛;利用激光探测水下声信号的研究[J];光电技术应用;2005年05期 |
10 |
吴新宇,陈拥军,张华达,龚惠兴;大视场激光探测与告警技术[J];光电工程;2004年07期 |
11 |
;2008年“激光探测、制导与对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征文通知(第二轮)[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8年03期 |
12 |
柴振荣;光电激光探测器[J];管理科学文摘;1998年10期 |
13 |
彭复员,周鑫杰,刘应壮,马泳;基于时频分析的海洋激光探测信号检测与识别[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
14 |
崔运国,陆春华,许仲梓;激光威胁与对策[J];激光与红外;2005年05期 |
15 |
;“二〇〇八激光探测、制导与对抗技术发展与应用”研讨会通知[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8年05期 |
16 |
侯素霞;罗积军;赵福宇;孙红辉;;激光引信探测技术研究[J];光学技术;2006年S1期 |
17 |
余扬;李欣;马治国;石晟玮;梁善勇;;水下气泡幕光探测验证性实验研究[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8年S3期 |
18 |
郭淳芳;黄有全;;多路检测智能防盗报警器研究[J];科技风;2010年24期 |
19 |
邱金桓;DIAL探测臭氧的误差及三波长激光反演技术[J];中国科学B辑;1993年03期 |
20 |
李玲玲;诊断早期龋齿的激光探测仪[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0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