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患的社会身份研究
【摘要】:
我国社会转型使当代人面临巨大的生活压力,从而诱发的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然而,庞大的精神病人群的生活状况对于多数人来说还十分陌生。当正常人出现精神异常时,他就被贴上了“精神病”这个标签。这个标签作为一种身份,标识出个人具有令人不愉快、耻辱性的社会属性,从而影响了他的生活境遇。
本文在结合戈夫曼的污名理论、米德的自我理论和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进行阐释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精神疾病患者这一边缘化群体的社会身份进行研究。将精神病人的身份境遇作为文章的主线,描述“精神病”这一身份的代价。
“精神病”作为一种并非与生俱来的社会身份,在各种诱因的作用下出现在生命历程的某一阶段。这一身份的起点涉及到诸多致病因素,需从纵向维度追溯“精神病”的身份获得问题。在比较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及气象因素四者对于“精神病”身份获得的主次影响程度之后,笔者探究了绝大多数患者致病的主导性原因。在医院情境和广阔的社会生活情境下,“精神病人”身份对病人造成了伤害。各种疗法及其副作用摧残着病人的身体,心灵上也承受“精神病”这一污名化身份所带来的歧视,正常的学习、工作、婚姻生活受到破坏。家人也有病耻感,背负着沉重的物质和精神压力。
本文结合访谈法、观察法及文献法,对一所精神病专科医院的30名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身份境遇问题展开个案调查。发现他们经济状况普遍偏差,多数患者处境尴尬,生活艰难,1/5的病人完全丧失社会功能。防治精神疾病以及解决患者的出路问题,需动员家人、学校、社区等社会各界力量,但是个人自我性格的完善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在心理亚健康状态日益侵袭当代人的今天,研究精神疾病问题对于人们了解这一边缘化的弱势群体不为人知的尴尬境遇,找到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办法,提高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