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建筑围护结构干燥特性及其影响研究
【摘要】: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2005年建设部统计我国现有建筑总面积400多亿平方米,在未来十五年,中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将约达18亿至20亿平方米。随着人类对环境和能源危机的关注,对建筑节能和居住环境要求的日益提高,围护结构性能的研究提到了越来越重要的日程。建筑围护结构材料是典型的多孔介质,多数为复杂的毛细多孔体,其孔洞充满着湿空气、液态水或冰。在潮湿的建筑材料层中通过几种不同的途径进行热量传递,围护结构内部的湿量传递对热量传递和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目前国内外围护结构热质耦合传递文献主要是对热湿地区准稳态建筑的热质耦合传递的模拟及其研究。而对新建建筑,即初始含湿量较大的建筑的干燥过程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对严寒地区的新建建筑的研究,未见文献发表。围护结构的湿积累引发的工程耐久性问题、围护结构的内表面散湿量对室内热舒适性及空气品质的影响、围护结构的含湿量及湿渗透对建筑负荷尤其是冬季供暖负荷的影响,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新建建筑围护结构由于有较大的初始含湿量,上述问题在干燥过程中将更加严重。
本文运用Whitaker体积平均法,首次对严寒地区(以哈尔滨地区为例)新建建筑围护结构干燥过程的热湿耦合传递进行了模拟。考虑了液态水的渗透和冬季围护结构内湿分结冰的情况,以体积含湿量梯度为质驱动势,经过对多层多孔材料界面处含湿量的不连续处理,建立了不同干燥时段的热质耦合传递质量和能量平衡方程。分析了室内外条件、围护结构保温层热侧的隔汽层、冷侧的空气层以及围护结构内外表面涂层对新建建筑围护结构干燥速率的影响。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节能实验室对单层多孔介质围护结构干燥过程的热质耦合传递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与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模拟的正确性。
对于夏热冬冷或夏热冬暖地区,由于室外气温较高,新建建筑围护结构的干燥对室内温湿度环境的影响可通过增加通风率来缓解,可对于严寒地区,尤其是冬季,由于通风能耗较大,一般通风率较小,新建建筑的干燥对室内环境的影响会更严重。在哈尔滨地区实际的室外气候条件下,本文对新建建筑的干燥过程对室内温湿度环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别建立了围护结构和室内空气的综合质量和能量平衡方程。并讨论了不同的通风率对围护结构内表面散湿量及室内空气呼吸舒适度不满意率的影响。
目前发达国家建筑外围护结构的热阻是我国建筑围护结构热阻的2-3倍,在我国推广节能建筑已势在必行。然而为应对世界性的能源危机而提出的一些国际国内节能标准并没有考虑围护结构内的湿传递,在建筑能耗的研究中忽略墙体湿传递会导致能耗较大的估算误差。严寒地区冬季建筑供暖能耗占整个建筑能耗较大的比例,新建建筑较大的初始含湿量及保温层的受潮影响整个建筑的保温性能。本文对新建建筑围护结构干燥过程中热质传递对建筑能耗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包括冬季的供暖能耗和全年湿负荷。
本文对新建建筑围护结构的干燥过程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完善了围护结构的热质耦合传递理论,为进一步推动建筑节能以及室内空气质量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TU111.4
|
|
|
|
1 |
卢涛,沈胜强,刘晓华;多孔介质对流干燥过程数值模拟[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
2 |
贾永英;刘晓燕;刘艳坡;刘德强;;墙体热质耦合传递模型的块追赶法求解[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
3 |
周明煜;李诗明;陈陟;张占海;;北极夏季冰面上近地层特征及热量收支问题[J];地球物理学报;2006年02期 |
4 |
彭红圃;朱惠英;柳朝慧;;广西居住节能建筑外围护构造及保温隔热材料应用述评[J];建筑节能;2007年05期 |
5 |
李友荣,曾丹苓,吴双应;对流干燥时水分蒸发扩散过程的热力学条件[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
6 |
王补宣,王仁;含湿建筑材料的导热系数[J];工程热物理学报;1983年02期 |
7 |
卢涛,沈胜强,葛玉林;含湿毛细多孔介质干燥过程相变传热传质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3年01期 |
8 |
杨国忠;王如竹;夏再忠;;强化管管外升膜蒸发换热特性实验[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7年02期 |
9 |
郝锦志,雷树业,马斌;松散颗粒介质水的渗透率与孔隙率实验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
10 |
徐宇工,李笑;多孔建筑材料冻融现象研究中孔隙水冻结点的确定方法[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
|
|
|
|
|
1 |
陈启高;地下空间的效益初探--川橙生产供水,储藏保鲜[J];地下空间;1984年01期 |
2 |
刘为民,何平,张钊;土体导热系数的评价与计算[J];冰川冻土;2002年06期 |
3 |
张东,周剑敏,吴科如;相变储能复合材料的研究和应用[J];节能与环保;2004年01期 |
4 |
归柯庭;韩吉田;施明恒;虞维平;;测量松散颗粒物料局部湿含量的电容探针[J];东南大学学报;1993年05期 |
5 |
施明恒,虞维平,王补宣;多孔介质传热传质研究的现状和展望[J];东南大学学报;1994年S1期 |
6 |
贾永英,赵基玉,魏春艳,朱国伏;建筑墙体热质传递等效耦合扩散模型建立[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
7 |
曲绍厚,胡非,李亚秋,苏林;北冰洋及其邻近海域极昼期间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试验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2年01期 |
8 |
王补宣,韩礼钟,王维城,焦芝林;同时测定热绝缘材料α和λ的常功率平面热源法[J];工程热物理学报;1980年01期 |
9 |
王补宣,王仁;含湿建筑材料的导热系数[J];工程热物理学报;1983年02期 |
10 |
王补宣,虞维平;在第三类边界条件下测定含湿多孔介质热湿迁移特性的方法[J];工程热物理学报;198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