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瓦量级2K超流氦制冷系统的动态仿真和实验研究
【摘要】:
随着现代粒子加速器、可控核聚变装置等大科学工程的建设,推进了超导磁体和超导加速腔向更大的磁场强度和更高的加速梯度发展,同时也促进为超导设备提供冷量的氦低温系统也由4.2K液氦温区向超流氦温区发展。本文以超导射频腔超流氦低温冷却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学模拟方法深入研究了超导射频腔的超流氦低温系统的热力循环性能,分析了超导加速腔的工作运行温度对超导腔低温系统功率消耗的影响关系等;针对4.5K氦低温系统和2K超流氦低温系统中不同设备的动态特性,采用集中参数法和分布参数法,建立了系统的动态仿真数学模型,编制了动态降温过程仿真程序,对4.5K氦低温系统以及超流氦低温系统的降温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
经济合理的超流氦热力循环是进行动态降温过程分析的前提,本文首先利用大型过程分析软件及其用户自定义模块对温度为2K、制冷量为100W的超流氦低温冷却的热力循环方案进行了研究,从提高超流氦冷却系统的效率方面,对百瓦量级超流氦低温制冷系统进行了深入的冷却流程方案的热力学分析和研究,比较了不同冷却方案下超流氦制冷系统的制冷效率等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带回收负压氦气冷量的负压换热器和预冷用低温换热器的氦制冷循环,其系统的制冷效率最大,但系统结构也较复杂,设备投入成本高,运行费用低。
以广泛用于高能物理加速器的1.3GHz超导加速腔为例,深入分析研究了影响其工作性能的BCS表面电阻和制冷系统耗功与超导腔运行温度之间的关系,获得不同制冷温度下由超导腔的BCS表面电阻引起的超导腔射频损耗和制冷系统功耗,研究表明:合理选择超导加速腔的工作运行温度对于降低制冷系统的运行成本效果显著。最后,根据这两种主要损耗确定了适合该型超导腔的工作运行温度。
氦系统动态仿真研究,主要是为了模拟氦系统在降温、升温以及非正常稳态运行等动态变化热力过程,研究动态过程中系统热力性能的变化规律,为系统的优化设计、实际运行操作提供理论依据。
针对优化的超流氦热力循环方案,本文将相应的超流氦制冷系统划分为4.5K氦制冷系统和超流氦制冷系统两部分。运用制冷系统热动力学理论,采用集中参数法和分布参数法,分别根据各设备的工作特点,建立其动态仿真数学模型,并采用计算机编程语言FORTRAN对氦低温系统不同降温方案的降温过程进行了仿真模拟。
动态仿真中考虑并研究了主要的低温调节阀门的开度、相应的氦气质量流量对降温过程系统各点热力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温过程中压缩机旁通阀的开度变化直接影响系统的降温时间。进入系统的氦气质量流量受到透平膨胀机和节流阀流通能力的限制,必须在降温过程中调节压缩机的旁通阀来控制进入冷箱的氦气质量流量。
通过动态仿真,获得了氦低温系统动态降温过程中沿氦气流动方向上复杂的温度变化规律,给出了氦制冷机系统内部沿氦气流动方向上温度测点的温度值在温熵图上的变化趋势。
通过对4.5K液氦制冷系统以及超流氦制冷系统的动态降温过程的数值模拟还发现:采用低温换热器的超流氦制冷系统在降温过程中产生2K超流氦的时间要早于系统中产生130kPa的饱和液氦所需要的时间。
仿真结果还表明,氦制冷系统的动态仿真结果可以对优化氦制冷机试车方案、节省调试费用、节约调试时间、进一步提高氦制冷机制冷效率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
|
|
|
1 |
陈隆智;;航天器上的氦制冷[J];真空与低温;1993年03期 |
2 |
陈煜,郑青榕,汪荣顺,林文胜,鲁雪生,顾安忠;几种获取1.8K超流氦方案的对比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
3 |
韩朔,冯之鑫,林桂英,宋守森,李克文;超流氦冷却11T高场NbTi线圈[J];低温物理学报;1983年02期 |
4 |
陈隆智;;氦制冷在90年代航天器上的新应用[J];真空与低温;1993年01期 |
5 |
单巍巍;;KM6气氦制冷系统完成低温调试[J];航天器环境工程;2009年06期 |
6 |
成安义;张启勇;夏根海;宋庆勇;;超流氦低温系统发展及涡轮冷压缩机的应用[J];低温工程;2011年04期 |
7 |
厉彦忠,I.Arend,U.Ruppert;在小型加压超流氦实验装置中实现超导体的传热测量[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7年10期 |
8 |
徐烈,徐佳梅,赵兰萍;超流氦杜瓦制冷器[J];真空与低温;1998年01期 |
9 |
张敏,王如竹;超流氦冷却的红外望远镜低温系统[J];低温工程;1999年06期 |
10 |
王如竹;超流氦传热中的几个特殊物理问题──相界面问题以及压力效应[J];低温工程;1999年04期 |
11 |
王素玉;超流氦超声波液面计[J];低温与超导;1986年03期 |
12 |
张鹏,王如竹;超流氦中的热波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9年03期 |
13 |
郑金宝;;超流氦相分离器[J];真空与低温;1986年04期 |
14 |
程德威,王惠龄,李嘉;宇宙空间超流氦低温技术的现状与进展[J];低温与超导;1999年01期 |
15 |
王如竹;过冷态超流氦浴中的二步相变传热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9年05期 |
16 |
陈隆智;航天器上的氦制冷[J];低温工程;1994年01期 |
17 |
李式模,黄忠平,陈艳;空间飞行中的低温技术(二)[J];低温工程;1995年02期 |
18 |
张鹏,村上正秀,王如竹,稻叶大纪;超流氦中的沸腾实验研究:压力测量及其可视化[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0年06期 |
19 |
洪国同,余兴恩,李正宇,杨健慧,李强,李青;超流氦气液相分离器实验装置研制[J];低温工程;2004年03期 |
20 |
王惠龄;获得1.2K低温的实验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