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A~(2+)B~(4+)O_3型钙钛矿晶体的结构相变和表面稳定性的研究

谢颖  
【摘要】: 采用密度泛函平面波赝势的方法对六种典型的ABO3型钙钛矿的晶格动力学、能带结构和原子位移势能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ABO3型钙钛矿材料的相变本质与A-O和B-O离子对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A-O离子对之间的长程特性对R25反铁畸变软模负责,而B-O离子对之间的库仑作用则对Γ15铁电软模负责。SrTiO3中Sr-O离子对之间的库仑作用使其产生反铁畸变相变,而Ti-O离子对之间排斥作用是其不存在铁电软模的原因。BaTiO3中Ba-O和Ti-O离子对之间的相互作用刚好与SrTiO3相反,这使BaTiO3存在铁电不稳定性而不存在反铁畸变不稳定性。PbTiO3中Pb-O之间的共价性抑止了Ti原子的位移对铁电软模的贡献,并使铁电不稳定性增强。 当B位离子从Ti向Zr转变以后,B-O离子对之间的相互作用转变为强排斥作用。这种变化不仅使体系的晶格体积明显增加而且抑止了Zr离子的位移对各不稳定声子的贡献。BaZrO3中Ba-O和Zr-O离子对之间均为排斥作用,因此其立方相是稳定的基态,它并不存在低温铁电相变。与SrTiO3相比,Sr-O离子对之间库仑作用的增强使SrZrO3的R25模的不稳定性增强。PbZrO3中Pb-O离子对的长程作用最强,这使反铁畸变和铁电不稳定性可以共存。计算结果与实验观测一致。能带和原子位移势能面的计算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论。 SrTiO3和BaTiO3的Γ15声子随晶格体积减小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并且它们中的Ti-O离子对之间的排斥作用都得到明显的增强,这使两者的铁电不稳定性的消失。通过对原子间力常数的分析,可以发现Ba和Sr的离子半径对A-O之间不同性质的相互作用至关重要。同时,由于Sr比Ba的离子半径更小,SrTiO3的晶格常数可以显著减小,这使其立方相不存在铁电不稳定性。晶格体积和取代效应使得两者的相变完全不同。不同晶相下振动模式的计算结果表明:钛酸铅不存在其它低温相变,而钛酸钡则存在四方-正交和正交-三方铁电相变。最低频振模随四方应变的变化关系表明,软模的频率随着四方应变的增大而增大,在临界点两种材料的不稳定软模转变为稳定的振模。钛酸铅较大的四方应变(约6%)使其四方相很稳定,而钛酸钡较小的四方应变(约1%)是其能够发生低温铁电相变的一个重要原因。能带和原子位移势能面的计算结果证实Pb-O之间的共价性对PbTiO3较大的四方应变负责。 由于表面配位数的降低,BaTiO3(110)表面产生了明显的原子弛豫和电荷重新分布现象。根据电荷重分布的结果,可以发现计量比和非计量比表面都满足极性补偿条件,但是它们表面极性的补偿机理明显不同。对于BaTiO-和O2-(110)计量比表面,它们的表面电子结构相对于体相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BaTiO-(110)终结面中,费米能级经过导带的底部,这导致明显的表面态填充。在O2-(110)终结面中,表面形成过氧基团,体系仍保持绝缘特性。计量比表面剧烈的电子结构变化使它们的表面原子弛豫和表面能比非计量比表面大。对于TiO-, Ba-和O-(110)非计量比表面,它们的电子结构与体相接近,没有发现表面态的填充,体系仍保持绝缘特性。此外,表面Grand势(SGP)的计算结果表明四种不同的(110)表面构型可以稳定存在,并且BaTiO-(110)终结面只能在贫氧条件下的一个小区域内存在。 通过比较不同取向表面的SGP,可以发现TiO-和Ba-(110)非计量比表面可以与稳定的(100)表面共存。BaO2-和O-(111)非计量比表面与稳定的(100)表面存在竞争。由于Sr和Ba的价电子构型非常接近,因此SrTiO3和BaTiO3的(110)表面具有非常类似的原子弛豫、电荷分布、成键方式以及表面稳定性区间。PbTiO3中Pb-O之间的共价性使其(110)表面的原子弛豫和电子结构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最终使PbTiO-(110)表面的稳定性区域消失。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聂江;戴希林;张钢;张宏森;丁明惠;;吡唑啉化合物电子结构和光谱性质的量子理论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1年06期
2 常勇慧;姚立成;王淼;;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与甲基丙烯酸分子识别机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4期
3 毕冬梅;;氮掺杂扶手型石墨烯纳米带的第一原理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4 司艳玲;于海玲;赵欣宇;赵成爱;康立娟;;Keggin型多钼氧酸盐有机衍生物的电子性质与抗病毒活性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5 顾芳;王海军;;缔合流体中胶体粒子间耗尽势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1年07期
6 蔺彬彬;陈涵;仇永清;苏忠民;;含有咪唑生色团系列树型有机分子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1年07期
7 陶果;徐友辉;;2-苯基-5-(6-哒嗪酮-3-基)-1,3,4-噁二唑的分子结构、光谱及热力学性质的理论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8 朱海燕;李珺;任颜卫;姚焕英;;新型配合物[Cu(cyclen)(H_2O)]~(2+)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9 穆远庆;张星;;羟基自由基和三硝基甲苯反应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广州化工;2011年13期
10 宋宏涛;刘国平;杨玉青;魏洪源;;冠丙四肽与ⅠA和ⅡA重金属离子结合作用的初步理论研究[J];分子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11 陶强;胡小颖;朱品文;;羟基饱和锯齿型石墨烯纳米带的电子结构[J];物理学报;2011年09期
12 刘先铝;杨林江;曹静娜;向庆;陈芳;;荷叶提取液中有机酸和醇的缓蚀性理论研究[J];广州化工;2011年11期
13 王益军;王六定;杨敏;严诚;王小冬;席彩萍;李昭宁;;锥顶碳纳米管的结构稳定性与场致发射性能[J];物理学报;2011年07期
14 陈玉红;王伟超;杜瑞;张致龙;张材荣;;(K_3N)_n(n=1,…,5)团簇结构与性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计算物理;2011年05期
15 韩光占;张超;高吉刚;钱萍;;乙醇-水分子团簇ETHANOL-(WATER)_N(N=1~3)的理论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16 康海涛;李权;赵可清;;N,N-二甲基乙酰胺的氢键效应[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17 李玉琼;陈建华;陈晔;郭进;;杂质对黄铁矿电子性质及反应活性影响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英文)[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11年08期
18 杜利敏;曾宏;卢思满;方柏山;;密度泛函方法研究甘油和3-羟基丙醛的结构和性质[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19 王东琪;Wilfred F. van Gunsteren;;锕系计算化学进展[J];化学进展;2011年07期
20 闫文艳;阚玉和;马慧;李春敏;苏忠民;;星型BODIPY端基三聚茚衍生物的分子设计与光物理性质[J];化学学报;2011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玉红;张材荣;康龙;罗永春;;(XB_2)_2(X=Al,Be,Na,Mg)团簇结构与性质的密度泛函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陈玉红;康龙;张材荣;罗永春;;(LiN_3)_n(n=1~2)团簇结构与性质的密度泛函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专辑[C];2007年
3 李玮琨;郭杨龙;龚学庆;李会英;卢冠忠;P.Hu;;烷烃燃烧中重要反应的密度泛函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7年
4 姜晓庶;Walter R.L.Lambrecht;;半导体非线性光学材料的第一性原理研究[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1)[C];2007年
5 梁俊玺;王彦斌;耿志远;;气相中CHCl~(·-)/CCl_2~(·-)与CX_3H(X=F,Cl,Br和I)的氢抽提反应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3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6 胡建明;程文旦;李俊篯;;HCN、HNC和CO在Cu(100)表面共吸附的密度泛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量子化学学术会议暨庆祝徐光宪教授从教六十年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苗常青;李思殿;;硼羰基化合物B_m(BO)_n(m=2-4,n=4-10)从头计算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理论化学方法和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8 崔树稳;朱如曾;闫红;;碳纳米管填充和润湿的密度泛函研究[A];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庄志萍;王旭;赵冰;;4,4'-偶氮吡啶在银上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密度泛函理论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光谱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王莹;陈景文;李斐;边海涛;;蒽醌类化合物对大型溞的急性光致毒性机制及QSAR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月胜;若干分子磁体及磁性强关联体系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 李德华;炸药爆轰参数、生成热及爆热的理论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颜力楷;Linquist型,Stranberg型及Keggin型多金属氧酸盐衍生物性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阚二军;新型磁性材料的第一性原理计算与设计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5 贺伟;纳米及表面体系分子吸附的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6 谢颖;A~(2+)B~(4+)O_3型钙钛矿晶体的结构相变和表面稳定性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7 金朋;富勒烯金属包合物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门玉梅;受限空间内流体气液相变回滞现象与成核行为的平均场晶格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9 曲玉辉;二元原子团簇和自由基氢键络合物的量子化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10 赵景祥;一维纳米管功能化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瑞存;金小团簇的结构演化和相对论效应[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冯晓琴;乌洛托品制备RDX硝解机理的理论研究[D];中北大学;2008年
3 王飞;GaAs(114)表面电子结构和面心立方金属表面扩散的计算和理论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4 严彬;多孔介质中复杂流体吸附行为的自由能密度泛函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
5 侯永;A1的等温物态方程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6 魏娜然;新金刚石晶体结构及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7 尹东学;滴流床反应器中亚硝酸乙酯合成新工艺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8 冯丽霞;几种氟代烷烃与自由基抽氢反应的直接动力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孙羽;有机共轭大分子激发态性质的基础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10 胡娟梅;Cu(111)表面扩散势垒的DFT研究和长程相互作用的kMC模拟[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实习记者 徐岩;新思路将降低燃料电池成本[N];中国化工报;2009年
2 刘霞;结晶铜让聚合物结构紧密有序[N];科技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