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锚具下混凝土局部受压基本问题试验研究
【摘要】:
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是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我国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对局部受压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已写入我国相关设计规范。近些年来的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表明,我国现行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以下简称现行规范)中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方法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完善。围绕这些问题,论文开展了五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1)针对现行规范公式中没有考虑预留孔道及孔道直径大小对混凝土局部受压强度提高系数的影响这一问题,完成了12个带预留孔道的素混凝土棱柱体试件的局部受压试验。研究了预留孔道直径和局部受压的计算底面积与混凝土局部受压面积的比值Ab/Al(以下简称局压面积比)的变化对素混凝土试件局部受压性能的影响,获得了试件破坏形态、楔形体特征、荷载位移曲线及裂缝开展特点等第一手试验资料。研究表明,预留孔道的存在将使混凝土局部受压强度提高系数降低,其降低幅度随孔道直径的增大而增大,不同局压面积比下的降低规律大体相同。提出了考虑预留孔道大小影响的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公式,即在现行规范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公式中引入了预留孔道影响系数λ_d。λ_d随预留孔道直径与承压板边长的比值和预留孔道直径与试件边长的比值的增大而线性降低,其中后一个比值的变化对λ_d影响显著。
(2)针对现行规范公式中没有反映出间接钢筋内表面范围内混凝土核心面积对局部受压承载力的影响这一问题,完成了29个配置间接钢筋的混凝土棱柱体试件轴心局部受压试验。研究了间接钢筋型式、混凝土核心面积、局压面积比等参数变化对混凝土局部受压性能的影响,获得了试件破坏形态、楔形体特征、荷载位移曲线、裂缝开展特点及间接钢筋应变分布等第一手试验资料。研究表明,混凝土核心面积对局部受压承载力影响显著,当网片式间接钢筋的种类、直径、根数、网片间距不变或螺旋式间接钢筋的种类、直径及螺旋间距不变时,混凝土核心面积越大,间接钢筋对局部受压承载力的贡献越大。
提出了混凝土核心面积与局部受压面积的比值Acor/Al不小于1.35时的考虑混凝土核心面积影响的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方法。这个方法的思路是将现行规范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公式中配置间接钢筋的局部受压承载力提高系数βcor以多项式5.91βcor-4.52代替。
提出了Acor/Al小于1.35时的混凝土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方法。这个方法的思路是将现行规范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公式中间接钢筋贡献项乘以间接钢筋强度折减系数λ_s,而且当Acor/Al1时将公式中βcor取为1,将间接钢筋对局部受压承载力贡献项中的局部受压净面积Aln以Acor,n代替,Acor,n为Acor扣除孔道、凹槽部分的面积。λ_s与局压面积比Ab/Al和Acor/Al两个比值有关,且随着两比值乘积的增大而增大。
(3)针对预应力梁在与其垂直的边梁侧面锚固的情况,完成了12个模拟这一锚固情况的混凝土试件局部受压试验。研究了承压板宽度不变情况下长度变化及边梁宽度变化时,边梁对预应力梁锚固区局部受压性能的影响,获得了试件破坏形态、荷载位移曲线、间接钢筋应变分布等第一手试验资料。研究表明,边梁对预应力梁端部局部受压锚固区有较强的约束作用。当局部受压计算底面积在预应力梁侧以外的尺寸不大于2倍的边梁宽度、边梁宽度不小于局部受压面积的短边尺寸时,局部受压计算底面积可以按照与局部受压面积同心、对称的原则扩展到边梁侧表面中。
(4)针对我国现行标准中混凝土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公式对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的适用性问题,完成48个活性粉末混凝土棱柱体试件局部受压试验。研究了活性粉末混凝土强度等级和局压面积比变化对其局部受压性能的影响,获得了试件破坏形态、裂缝开展特点、楔形体特征和荷载位移曲线等第一手试验资料。研究表明,RPC局部受压性能与普通混凝土局部受压性能基本相似,其局部受压承载力也随局压面积比的增大而增大,同面积比条件下,RPC局部受压强度提高系数较普通混凝土局部受压强度提高系数低。掺加钢纤维能明显改善RPC的局部受压性能,但钢纤维的掺量对其局部受压性能影响较小。基于试验结果分别提出了素RPC和掺加钢纤维RPC局部受压承载力的两类计算模式。素RPC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模式Ⅰ中RPC强度影响系数随局压面积比增大而线性降低;模式Ⅱ利用单一的RPC局部受压强度影响系数综合考虑RPC强度及局部受压两因素对试件局部受压承载力的影响。掺加钢纤维RPC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模式Ⅰ取RPC强度影响系数为常数;模式Ⅱ利用单一的RPC局部受压强度影响系数综合考虑钢纤维特征及掺量、RPC强度及局部受压等因素对试件局部受压承载力的影响。
(5)给出了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及端部间接钢筋配置的建议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TU378.1
|
|
|
|
1 |
桂受益,畅君文,侯克伟,王淑桃;部分预应对砼结构的设计与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98年03期 |
2 |
顾敏琛,巢斯,易发安,孙海;体外预应力筋在外力作用下的应力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0年04期 |
3 |
钟阳;高效预应力结构抗震设计初论[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0年04期 |
4 |
郑毅敏,李伟兴,黄鼎业;预应力框架顶层边柱的配筋量控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1年03期 |
5 |
赵勇,李伟兴,黄鼎业;后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次轴力[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1期 |
6 |
何林,肖承波,吴体;某工程加层部分的安全性鉴定[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2期 |
7 |
刘广均,张钢;砌体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2期 |
8 |
徐晓阳,马宏伟,张兴虎;平面十字形节点试验的总结[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3期 |
9 |
浦沪军;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中双向板承载能力安全性等级的评定[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4期 |
10 |
周定松,王莺歌;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设计方法的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4期 |
|
|
|
|
|
1 |
贾明英,程华;碳纤维布(CFRP)加固混凝土圆柱约束效应的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1期 |
2 |
王明洋,张胜民,国胜兵;接触爆炸作用下钢板钢纤维混凝土遮弹层设计方法(Ⅰ)[J];爆炸与冲击;2002年01期 |
3 |
刘瑞朝,吴飚,张晓忠,沈贵松,牛小玲;高强高含量钢纤维混凝土抗侵彻性能试验研究[J];爆炸与冲击;2002年04期 |
4 |
王明洋,郑大亮,钱七虎;弹体对混凝土介质侵彻、贯穿的比例换算关系[J];爆炸与冲击;2004年02期 |
5 |
巫绪涛,胡时胜,陈德兴,余泽清;钢纤维高强混凝土冲击压缩的试验研究[J];爆炸与冲击;2005年02期 |
6 |
王勇;预应力混凝土箱梁锚下局部应力分析[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5年03期 |
7 |
曹运红,谢雄军,邢娅;21世纪新型材料——PBO纤维[J];飞航导弹;2002年06期 |
8 |
吴炎海,何雁斌,杨幼华;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的性能研究及应用前景[J];福建建筑;2002年04期 |
9 |
何雁斌,吴炎海,杨幼华,陈尚鸿,李轶慧;活性粉末混凝土(RPC200)的材料选用及制作技术[J];福建建筑;2003年01期 |
10 |
吴炎海,何雁斌,杨幼华;活性粉末混凝土(RPC200)的力学性能[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