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水解/好氧MBBR-Fenton法处理抗生素发酵废水研究
【摘要】:
对于多数制药企业来说,高浓度制药废水因其成分复杂、有机物含量高、色度深、可生化性差,难以被微生物降解,采用单一的水处理技术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当前急需开发一套对这类废水行之有效的处理新工艺,使其满足越来越严格的排放标准。本文根据哈尔滨某制药厂某车间排放的抗生素发酵废水水质(COD为14700~17600mg·L~(-1);BOD5/COD为0.25~0.26),研究采用混凝-水解酸化/好氧移动床生物膜-Fenton法来处理该废水。
首先进行了混凝法处理高浓度制药废水的实验研究。根据抗生素发酵废水中胶体的带电性质,选用和比较了六种混凝剂的处理效果;并对筛选出的混凝剂PFS从pH值、投加量、搅拌时间和沉淀时间等几方面考察了其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采用SEM、TEM、FT-IR以及XRD等对筛选出的混凝剂进行形貌表征,初步探讨了混凝剂形貌与混凝机理之间的联系;通过对混凝后絮体形貌的观测,研究了混凝的分形维数与絮体沉降性能的关系;通过考察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分布,研究了不同粒径颗粒的沉降速率对固液分离的影响。得出混凝最佳工艺参数如下: PFS最优投加量为135.26mg/gCOD,废水初始pH为4.0左右,快速搅拌(300r·min~(-1))时间为1min,慢速搅拌(50r·min~(-1))时间为12min,沉降时间为60min。在最优混凝工艺条件下,废水经过混凝处理后COD和SS去除率分别达到62.2%和88.2%,有机负荷大大降低,但B/C仅仅由0.25提高至0.28。
研究了水解酸化-好氧MBBR法处理抗生素发酵废水工艺。包括水解酸化-好氧MBBR反应器的启动研究;水解酸化反应器的pH、HRT和OLR等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好氧反应器的HRT、曝气量和OLR等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水解酸化-好氧MBBR反应器内微生物相表征及生物膜形貌的表征。采用SEM对水解酸化菌和好氧菌的生物相进行了表征;采用电子显微镜对好氧反应器内悬浮填料的生物膜厚度进行了测定,并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填料内部流化状态进行了数值模拟,初步探讨了悬浮填料内部流场分布与生物膜厚度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在抗生素废水进水COD浓度为6000~7000mg·L~(-1)条件下,经水解-好氧MBBR串联工艺处理,COD总去除率可达93.09%,最终出水COD浓度为449.3mg·L~(-1)。水解酸化反应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论文器进水pH在5.5~7.0范围内,适宜水解酸化菌生存,有利于水解反应进行。在pH为6.5时,水解效果最高,VFA产量达到741.12mg·L~(-1),水解酸化率为11.4%,水解段COD去除率为15.38%。在HRT为12h,水解段效果最佳,VFA产量高达931.75mg·L~(-1),水解酸化率为14.33%,COD去除率为26.59%,B/C由0.28提升到0.40,有利于后段处理。进水pH和HRT对生物系统处理效果影响很大,但对水解发酵类型和酸化产物影响较小。本试验中,水解出水中VFA均以乙酸为主,丙酸次之,丁酸、戊酸产量较低。好氧MBBR反应器在HRT为12h,好氧段效果最佳,COD去除率为89.6%;当曝气量为1.5m3·h-1时,好氧段效果最佳,COD去除率为91%。水解酸化-好氧MBBR适宜的有机负荷率应为13kgCOD·(m3·d)-1。生物膜生物相分析表明,水解酸化细菌主要为杆菌呈长杆状;好氧菌多为球状菌和短杆菌。好氧生物膜厚度要比水解酸化生物膜厚度厚的多,好氧生物膜平均生物膜厚度为1.0~1.2mm,且厚度不均匀。填料内流速分布与生物膜厚度分布一致,因此生物膜厚度的分布可以通过Fluent软件进行模拟预测。
研究了移动床生物膜处理抗生素发酵废水的好氧生化动力学,建立了新模型,即S=(S0-Sn)exp(-K2Xt)+Sn。通过不同初始浓度和不同填料填充比下的实验数据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描述生物膜法处理抗生素发酵废水的生物降解过程,其动力学参数K2能够直观地反映底物的降解速率,Sn可以作为抗生素发酵废水的可生化性和可降解程度的评价指标。
研究了不同类型Fenton体系对抗生素发酵废水的处理效果。对经典Fenton工艺的初始Fe2+浓度、H2O2浓度、pH、反应时间、沉淀pH、载气以及H2O2等操作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了Fenton过程的反应动力学;通过采用EPR法对不同Fenton体系的羟基自由基进行了测定;进行了Fenton连续流实验,并给出整个工艺不同工段进出水水质的比较分析;最后对不同组合工艺进行了比较与评价。通过实验研究得出Fenton工艺的最佳工艺参数如下:废水初始pH为3.0、初始Fe2+浓度为60.8mg·L~(-1)、H2O2投加量为1/2理论投加量(Qth),以空气为载气,反应3h,然后调节废水至7.0沉降出水,其中Fe2+和H2O2在反应开始1h内平均分三次投加。在该工艺条件下,COD去除率可达80.0%。本文最后通过对三种不同组合工艺的比较,给出了不同组合工艺的适用范围。对于本实验所处理抗生素发酵废水应采用PFS混凝-水解酸化/好氧MBBR-Fenton法处理较为适宜。
|
|
|
|
1 |
乔启成;王立章;邓霞;李多松;;制浆造纸中段废水深度处理[J];中国造纸;2007年04期 |
2 |
薛志成;;活性染料印染废水处理的设计与运行[J];染整技术;2008年10期 |
3 |
李正涛;许翠荣;张焱;;多级处理工艺治理抗生素废水的探讨[J];河北省科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
4 |
余华堂;王全勇;左剑恶;李建平;邹卫东;何立;;水解酸化/氧化沟法处理漂染工业园废水[J];工业水处理;2009年06期 |
5 |
王湘英;朱建林;阮新阳;;混凝-水解酸化-Fenton试剂氧化组合工艺处理牛仔服装洗水废水[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
6 |
冯晓静;;气浮-水解酸化-IC-曝气-混合反应-砂滤工艺处理造纸废水[J];中华纸业;2010年18期 |
7 |
吴友明,周勤,肖锦;PASS絮凝剂改进浆染废水常规处理工艺研究[J];工业水处理;2005年08期 |
8 |
余国忠;孙东;陈莲芳;贾昌虎;彭波;;硫酸卷曲霉素生产废水生化前预处理试验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
9 |
印华斌;张宇峰;卜现亭;甘四清;;水解酸化——混凝沉淀工艺对活塞环生产综合废水的预处理试验研究[J];工业水处理;2009年09期 |
10 |
王先贵;洗衣废水处理工程的设计及运行[J];环境保护;2005年08期 |
11 |
阳红;陈俩;冉小妮;罗发奎;张敬东;;钢铁废水混凝处理试验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年02期 |
12 |
李耀中;贺延龄;;水解酸化—好氧生物工艺处理制浆造纸综合废水[J];给水排水;2007年03期 |
13 |
陈征;张小明;葛鸣阳;鲍震宇;严华勇;;水解酸化+接触氧化处理化工废水[J];浙江冶金;2007年04期 |
14 |
孟建平,张丹,王声东,范瑾初;茶多酚生产废水的处理[J];中国给水排水;2002年06期 |
15 |
林齐;李冬;姜丕森;石延婷;张东宇;张杰;;工业综合废水深度处理全流程中试试验研究[J];工业水处理;2011年07期 |
16 |
范洪波,程洁红;水解酸化-SBR法-混凝沉淀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J];环境工程;2003年04期 |
17 |
李蔷薇,王淑勤,马垠,刘爱琴,樊学娟;新型无机高分子混凝剂处理含氟废水的实验研究[J];化工时刊;2004年09期 |
18 |
计建洪;正交法混凝处理阳离子染料废水的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05年01期 |
19 |
郭莲秀,赵旭涛,李贵贤,曹兰花,刘发强;混凝-内电解法处理ABS树脂废水的研究[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
20 |
唐海;蔡昌凤;卢少勇;刘桂中;;混凝—折流式反应器对垃圾渗滤液处理的试验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