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足机器人快速步行动力学研究
【摘要】:双足机器人的研究发展迅速,双足步行方式也逐渐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并且由于双足机器人是先进技术的代表,因此国外很多商业机构为了推广品牌形象,也争相投身该领域。双足步行所包含的范围较大,本文从快速性入手展开对步行理论研究,所做的研究工作如下:
本文设计了基于滑轮组原理的绳索驱动机器人关节传动单元,该单元具有高刚性和轻量化的特点,这为双足机器人提供了一种理论可行的传动方式。本文分别推导出解耦的基于传动轴坐标系、驱动轴坐标系的七连杆和九连杆模型迭代牛顿-欧拉动力学方程。补充了机器人稳定步行的修正条件,利用三阶泰勒公式引入舒适度的概念,推导出基于舒适度的多连杆ZMP公式。
本文提出一种用于动力学分析的三维弹簧平台—小车模型,通过简化的舒适度ZMP公式推导出弹簧平台—小车模型的运动规律,并以此作为机器人髋关节竖直方向参考轨迹。将机器人的起步动作合理规划为余弦轨迹,设计出考虑加、减速的可变斜率ZMP轨迹,结合预观控制理论生成了二维质心(Center-Of-Mass,COM)轨迹,采用“基于约束三次样条插值函数”规划出平滑的踝关节轨迹。
本文建立12自由度机器人的虚拟样机模型,在MATLAB环境下编写了步行样本和动力学计算程序,并导入ADAMS进行验证,实现了步长0.6m、步行周期0.5s的步行仿真,双足机器人步速达到2.088km/h,符合课题预定目标2km/h,说明本文动力学方程和步行样本的正确性,仿真为今后的样机实验打下基础。
|
|
|
|
1 |
敬成林;李祖枢;薛方正;;双足机器人预观控制的ZMP补偿步行模式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1年11期 |
2 |
韩亚丽;王兴松;罗翔;;双足机器人稳定行走步行模式的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
3 |
田海英,任志玲;基于地面反力最优规划的双足机器人姿态控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
4 |
张永学,麻亮,强文义;基于多传感器信息的双足机器人步行系统的研究[J];高技术通讯;2001年06期 |
5 |
张永学,麻亮,强文义,付佩琛;基于地面反力的双足机器人期望步态轨迹规划[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
6 |
柯显信,龚振邦,吴家麒;基于遗传算法的双足机器人上楼梯的步态规划[J];应用科学学报;2002年04期 |
7 |
楚中毅,曲东升,孙立宁,崔晶;机器人动力学分析的等效有限元建模方法[J];机械工程学报;2005年06期 |
8 |
I.Kato
,严家杰;双足机器人[J];机械设计与研究;1984年05期 |
9 |
程勉,高为炳;第二章 机器人动力学[J];控制与决策;1986年03期 |
10 |
章定国,谢大雄,李德昌;一个机器人动力学高效建模软件[J];机器人;1995年03期 |
11 |
王强,纪军红,强文义,傅佩琛;基于自适应模糊逻辑和神经网络的双足机器人控制研究[J];高技术通讯;2001年07期 |
12 |
达林;方跃法;槐创锋;;一种双足机器人变结构控制的ZMP补偿优化方法[J];中国机械工程;2008年24期 |
13 |
;机器人、机械手、自动调节、控制与执行机构[J];电子科技文摘;2002年04期 |
14 |
谢涛,徐建峰,李霞;神经网络及误差补偿在HIT-Ⅲ双足机器人步态规划中的应用[J];中国机械工程;2003年02期 |
15 |
张洪涛;;《操作机器人动力学》和《操作机器人控制》[J];自动化学报;1985年01期 |
16 |
刘志远,张铨,傅佩琛,崔平,魏浩田;双足机器人动态行走时踝关节的力矩控制问题[J];机器人;1993年02期 |
17 |
苏曙;机器人动力学分析的图论方法[J];机械设计;1994年01期 |
18 |
张平,宋丙林,王琼芳;基于计算网格的机器人分布式仿真系统[J];机器人;2005年04期 |
19 |
崔巍,强文义,陈兴林;双足机器人实时障碍检测视觉系统[J];控制与决策;2004年01期 |
20 |
严冰;李晓翠;;基于双足机器人的设计实现以及相关改进[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