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气和土壤中多氯联苯空间分布特征及规律研究
【摘要】:
多氯联苯(PCBs)是一类最具有代表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会产生长期的、潜在的危害。本研究分析了中国PCBs产品的组成,计算其PCBs同系物“指纹”特征;利用被动大气采样器,在全国范围内采集97个大气样品,同步采集184个表层土壤样品,检测了大气和土壤样品的PCBs含量,分析了PCB在中国大气和土壤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在大气土壤之间的交换特征,建立中国PCBs网格化使用清单,并拟合中国表层土壤PCBs监测数据与PCBs使用量间的回归方程,建立中国表层土壤PCBs网格化残留清单。
中国表层土壤样品中共检出73种PCBs同系物,全部采样点Σ73PCBs浓度平均值为1799 pg/g dw,其中城市土壤3352 pg/g dw,农村土壤1354 pg/g dw,背景土壤1345 pg/g dw。土壤中以低氯代PCBs同系物为主,四氯PCBs同族体比例最高,城市土壤中高氯代PCBs组分稍有富集。中国大气样品共检出60种PCBs同系物,Σ60PCBs平均浓度为250 pg/m3,城市350 pg/m3,农村230 pg/m3,背景77 pg/m3,以低氯代PCBs为主,三氯PCBs比例最高。城市大气土壤PCBs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和背景地区。相同采样点大气和表层土壤中ΣPCBs浓度数据具有极显著地正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R = 0.315,P 0.01,说明大气和土壤之间进行着频繁的PCBs交换和迁移转化。中国大气和表层土壤中ΣPCBs浓度低于欧洲和北美等地区,高氯代PCBs的比例远低于欧洲和北美地区,本研究充分证明了中国并非欧美等地区PCBs的污染源。
中国大气和表层土壤中PCBs组成与中国生产和使用的PCBs特征更接近,说明中国生产和使用的PCBs是中国大气和土壤中PCBs最主要的污染源。主成分分析表明,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土壤和大气中PCBs主要来源是中国PCBs产品;而重庆、昆明和包括上海及附近的几个采样点土壤中以及中国某些南部地区的大气PCBs的污染源可能包括进口PCBs产品。
在中国范围内发现PCBs的“分馏”效应,大气和土壤中低氯代PCBs同族体的比例由城市到农村再到背景递增,高氯代PCBs同族体比例由城市到农村再到背景地区递减。中国背景/农村表层土壤的ΣPCBs浓度在东经80°-122°范围内与经度发现了较强的相关性,从东到西高氯代PCBs同族体比例降低,而低氯代PCBs同族体比例升高,由此在全世界POPs研究中第一次提出了PCBs的“经度分馏效应”。在上海地区土壤样品中以中国范围内土壤样品中发现并证实了PCBs的“城市分馏效应”。背景/农村地区低氯代PCBs同族体浓度在土壤-大气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城市地区高氯代PCBs同族体浓度在大气-土壤间具有很高的相关系数。
建立中国精度为1/6o纬度×1/4o经度的PCBs网格化使用清单,清单表明中国PCBs的使用主要集中在中部和东部人口密集的地区。在东经96-130度,北纬20-50度区域内使用量较大。PCBs使用量最大的地区包括:四川、湖南、广东、河南、山东和江苏,PCBs累计使用量为1000-1640吨。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等地区使用总量不大,但具有较高的使用密度。
中国PCBs网格化使用清单数据与中国大气和土壤中PCBs监测数据都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利用该中国表层土壤与PCBs网格化使用清单的线性回归方程,计算出中国表层土壤PCBs残留清单。中国表层土壤PCBs残留量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人口密度大,工业化程度高,经济相对发达的中部和东部,如北京、河北、河南、江苏、上海、四川、重庆和广州等地区。省会或较大的城市人口密集,在清单上表现为具有较高土壤PCBs残留量的点。中国表层土壤PCBs残留清单的建立为我国PCBs的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
|
|
1 |
刘劲松,谭香萍,庞晓露,高亮,钟光剑,许行义;同位素稀释-HRGC-LRMS法测定环境样品中二噁英类多氯联苯[J];分析测试学报;2004年S1期 |
2 |
王炳华,李新纪;多氯联苯(PCB’s)——一类危险的环境污染物[J];环境科学动态;1994年04期 |
3 |
储少岗,杨春,徐晓白,刘晓星;典型污染地区底泥和土壤中残留多氯联苯(PCBs)的情况调查[J];中国环境科学;1995年03期 |
4 |
金军,张岱辉,陈宇东,温美娟
,蒋可;焚烧炉及周围环境样品中多氯联苯的监测分析[J];上海环境科学;1997年02期 |
5 |
张亨;多氯联苯性质、危害及降解方法[J];中国氯碱;2001年06期 |
6 |
韩刚,王静;多氯联苯在多介质环境中的污染状况[J];能源环境保护;2005年03期 |
7 |
贾凌云,付彦,杨凤林;生物降解多氯联苯的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02年S1期 |
8 |
祁辉,李玉武,刘咸德,董亮,封跃鹏,吴忠祥;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定量判别PCBs污染物类型[J];环境科学研究;2005年04期 |
9 |
李森,陈家军,孟占利;多氯联苯处理处置方法国内外研究进展[J];中国环保产业;2004年02期 |
10 |
李灵军,吴季茂,陈宇东,蒋可;变压器油中多氯联苯的测定[J];环境科学;1993年03期 |
11 |
徐思华,李海峰,陈正夫,邱德仁;高毒性多氯联苯组份的色质鉴定[J];上海环境科学;1995年09期 |
12 |
黄业茹,施钧慧,唐莉;GC/MS分析环境样品中的多氯联苯(PCBs)[J];质谱学报;2000年Z1期 |
13 |
习志群,储少岗,徐晓白,张甬元,徐盈;东湖水体中多氯联苯的研究[J];海洋与湖沼;1998年04期 |
14 |
方展强;翡翠贻贝对多氯联苯吸收不同途径的比较研究[J];热带海洋学报;2003年05期 |
15 |
殷培杰,李培军;土壤和沉积物中多氯联苯污染的生物修复机理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5年01期 |
16 |
张添佛,古堂秀,徐贤义;海洋沉积物中多氯联苯的测定[J];海洋科学;1984年01期 |
17 |
金军,张岱辉,蒋可;多氯联苯毒性、分析方法和治理技术的新进展[J];上海环境科学;1996年07期 |
18 |
曹楠;多氯联苯的污染与防治[J];化学教育;2004年12期 |
19 |
施周,何小路;表面活性剂洗脱污染土壤中多氯联苯(PCBs)的研究与应用[J];生态环境;2004年04期 |
20 |
施玮,余刚,黄俊;多氯联苯(PCBs)清单调查的国际经验与借鉴[J];环境保护;2005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