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北京和巴黎城市审美印象比较
【摘要】:
近年来,有关东西方城市的比较研究逐渐成为建筑学领域被关注的热点。人们发现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城市,其发展道路与所呈现出的形象各不相同,带给人们不同的审美印象。18世纪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年代,在这个时期,很多国家经济发展,政局稳定,艺术、文化作品繁荣昌盛,东西方诸多城市都已颇具规模,因此文章以18世纪东西方代表都城-北京与巴黎为例进行比较,意在阐释两个城市在同一时期,不同的社会环境下,给人们带来的审美印象有何异同。
文章以比较学、城市规划学、环境心理学、景观学等科学为理论基础,在对两个城市的形成与演化过程进行梳理之后,运用资料实证、分析比较、图表举例等多种方法,分三个方面层层递进的对二者进行比较探析。
首先对城市的社会环境进行比较。城市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它是城市发展的推动力,是城市形象的内在成因,文章对城市的统治阶级政体、城市的建设理念与城市的建筑法则这三个城市社会环境的代表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它们的异同,引申出它们是如何对城市建筑、城市布局、城市园林等诸多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而概括性的首次展现两个城市的不同面貌。接着,文章直入城市审美印象这一主题,文章从城市构筑实体这一方面,层层递进的对两个城市带给人们的审美印象进行解读。文章先以俯瞰的美学视角对城市整体的结构脉络进行研究,从城市的边界、城市的路网、城市的功能布局与城市的轴线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宏观的角度赏析这两个都城迥然不同的规划风格。而后以普通人的审美视角为基准,深入城市内部,对城市色彩、城市建筑空间与城市街道生活三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以微观的角度展现出两个城市建设特点与生活轨迹的泾渭分明。
东西方城市的对比研究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双重意义。本文以全新的视角搭建一个对比研究框架,通过相关理论对城市建设理念与城市审美印象表达诸多方面进行深入浅出的对比探析,其价值在于突破以往对东西方城市单独研究的方式,转变为东西方城市间有针对性的比较,以全新的视角更为深刻地对城市各方面特征进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