镁合金微弧氧化陶瓷层形成机制及工艺研究
【摘要】:本文采用AZ31镁合金作为基体研究材料,利用自制的WH-1A型微弧氧化设备进行表面处理,通过在暗室中观察起弧过程及试样周围电解液变化,对微弧氧化的过程进行研究,同时研究了超声波对微弧氧化陶瓷层的影响;针对提高镁合金微弧氧化陶瓷层的耐蚀性,改进电解液的成分。
采用电导率仪及pH计对微弧氧化电解液的性质变化进行研究,对比处理效果较好的电解液的性质差异,得出最稳定的电解液配比;利用SEM、EDS、XRD等技术手段,对膜层的形貌变化、物质组成、相成分等进行了研究,得出添加剂对膜层的改变效果;采用浸泡试验、电化学试验对各种形貌及成分的陶瓷层的耐蚀性能进行对比研究,得出镁合金微弧氧化处理耐蚀性最好的工艺参数,对进一步提高镁合金微弧氧化膜层性能的研究方向具有指导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镁合金的微弧氧化成膜过程中伴有明显的基体腐蚀,基体的电解腐蚀产物为微弧氧化的烧结成膜提供原料,电解液对基体的腐蚀过快或者电压过低不能击穿产生微弧烧结,就导致金属表面被腐蚀而不能成膜;在超声波的作用下,微弧氧化的形貌发生了变化,膜层致密程度增大,不同基体材料研究结果规律相同;电解液中不同种类稀土盐的添加,对电解液性质的改变程度不一样,导致对微弧氧化过程的影响也不相同,适量的稀土盐添加量都能稳定微弧氧化过程,降低起弧电压,增加膜层的生长速度;氟锆酸钾的添加不但向膜层中引入了耐磨的Zr元素,同时F元素的引入改善了膜层的表面粗糙度和白亮程度,SEM结果显示膜层的表面形貌有很大变化,孔洞的直径减小,致密程度增大,电化学试验证明氟锆酸钾的添加大幅度的增大了膜层的耐蚀性。
|
|
|
|
1 |
蒋永锋,李均明,蒋百灵,符长璞;铝合金微弧氧化陶瓷层形成因素的分析[J];表面技术;2001年02期 |
2 |
熊仁章,雷廷权,王永康,甄良;铝合金硅酸盐系微弧氧化陶瓷层形成机制的研究[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4年06期 |
3 |
高殿奎,沈德久,王玉林;低碳钢热浸镀铝微弧氧化陶瓷层厚度研究[J];材料保护;2001年05期 |
4 |
薛文斌,王超,陈如意,李永良;ZL101铸造铝合金微弧氧化陶瓷层的组织和性能[J];材料热处理学报;2003年02期 |
5 |
蒋百灵,夏天,时惠英,雷念民;镁合金微弧氧化陶瓷层的绝缘强度及耐蚀性的研究[J];材料热处理学报;2005年02期 |
6 |
卢立红,沈德久,王玉林;工艺参数对铸造铝-硅合金微弧氧化层特性的影响[J];电镀与精饰;2001年01期 |
7 |
熊仁章,盛磊,郭洪光;铝合金微弧氧化陶瓷层的耐磨性能[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0年03期 |
8 |
熊仁章,盛磊,郭洪光;铝合金微弧氧化陶瓷层的性能研究[J];材料保护;2000年07期 |
9 |
郝建民,陈宏,张荣军,蒋百灵;镁合金微弧氧化陶瓷层的耐蚀性[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3年04期 |
10 |
王玉林,沈德久,顾伟超;刷镀陶瓷层的绝缘性能及其影响因素[J];表面技术;2004年03期 |
11 |
张静;刘向东;刘晓丽;吕凯;乌迪;;稀土对ZAlSi12Cu2Mg1陶瓷层性能的影响[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07年12期 |
12 |
李淑华,尹玉军,程金生,李树堂;微弧氧化技术与材料表面陶瓷化[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01年01期 |
13 |
陈宏,郝建民,王利捷;镁合金微弧氧化处理电压对陶瓷层的影响[J];表面技术;2004年03期 |
14 |
鲍爱莲;刘万辉;;铝合金表面微弧氧化陶瓷层耐磨性[J];表面技术;2007年06期 |
15 |
张宇;闫康平;王伟;田间;;电流密度对不锈钢热浸镀铝层微弧氧化的影响[J];电镀与精饰;2008年02期 |
16 |
索相波;邱骥;张建辉;;7A52铝合金表面微弧氧化陶瓷层摩擦学特性[J];中国表面工程;2009年04期 |
17 |
索相波;邱骥;刘吉延;;电解液中添加纳米SiO_2对7A52铝合金表面微弧氧化陶瓷层生长过程及性能的影响[J];中国表面工程;2010年03期 |
18 |
卢立红,沈德久,王玉林,田新华,毛志强;A_3钢热镀Al-Si层的微弧氧化及其耐蚀性[J];表面技术;2000年06期 |
19 |
蒋百灵,张淑芬,吴国建;镁合金微弧氧化陶瓷层耐蚀性的研究[J];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2002年05期 |
20 |
张淑芬,张先锋,蒋百灵;溶液电导率对镁合金微弧氧化的影响[J];材料保护;2004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