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时滞系统的鲁棒控制及应用
【摘要】:
本文研究离散时滞不确定系统的鲁棒稳定性分析和鲁棒控制器设计问
题。由于近些年来计算机在工业现场的广泛应用,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
不仅能完善时滞系统的理论体系,而且将极大地推动时滞系统理论在实际中
的应用。本文以离散时变时滞系统的时滞相关稳定性判定准则和鲁棒控制这
一富挑战性的研究课题为主线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研究成果:
一、研究了离散时滞系统时滞相关稳定性判定准则和相应的时滞鲁棒性
问题。分别基于Lyapunov函数方法和Lyapunov-Krasovskii泛函方法,结
合一个构造性差分格式提出了新的鲁棒稳定判定准则。提出了“控制时滞”
的新思想,设计了状态反馈和动态输出反馈鲁棒控制器;结合一类具相似结
构的不确定性离散时滞大系统,给出了时滞相关分散镇定控制器的设计方法;
深入地探讨了时滞反馈控制器的设计,进一步分析了“时滞”对系统鲁棒性
的影响。
二、研究了离散时滞系统弹性控制器设计和容错控制器设计问题,首次
将弹性控制器设计思想引入到时滞系统中,得到了更具实际意义的鲁棒控制
方案。提出“直接增补”的方法,并应用到离散时滞系统的容错控制器设计
中,较好地解决了系统的鲁棒性和容错性的冲突。
三、深入探讨了离散时滞系统的无源化镇定控制器设计问题,推广了现
有的时滞系统无源稳定性结果,为离散非线性时滞系统和具有非线性不确定
性的离散时滞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镇定控制提供了一条新路。
四、基于现有的2-D离散系统稳定性分析结论,讨论了2-D离散系统的
鲁棒镇定控制器设计问题。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LMI)方法,给出了鲁棒H_∞
控制和保性能控制的设计框架,以及控制器存在的充分条件。
最后,结合ATM(异步传输模式)网络拥塞控制,给出了时滞系统应用
与网络流量控制的一些初步探讨,目前正在将模糊-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控制
燕山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应用到含有时滞的复杂的网络流量环境中,以给出一个更有效的流量控制机
理。
|
|
|
|
1 |
俞立,冯浩;不确定离散时滞系统的保性能控制[J];自动化学报;2001年03期 |
2 |
关新平,张群亮;不确定离散时滞系统的鲁棒H_∞滤波与仿真[J];系统仿真学报;2002年08期 |
3 |
苏宏业,褚健,王骥程;基于分步变换的离散时滞系统控制器设计及应用[J];自动化学报;1996年02期 |
4 |
刘飞,陈振毅,苏宏业,沈权,褚健;离散时滞系统鲁棒无源控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2年06期 |
5 |
关新平,陈彩莲,龙承念,刘奕昌,段广仁;不确定离散时滞系统的动态输出反馈鲁棒保性能控制(英文)[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3年02期 |
6 |
王执铨,张登峰,孙金生;基于H_∞滤波器的离散时滞系统鲁棒故障检测方法[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5期 |
7 |
梁正;一类不确定离散时滞系统的保成本H~∞控制[J];应用科学学报;2004年04期 |
8 |
邵汉永,冯纯伯;线性离散时滞系统的输出反馈耗散控制[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5年04期 |
9 |
邵汉永;;线性离散时滞系统的鲁棒耗散控制[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6年03期 |
10 |
俞立,梁丰,周德泽;不确定离散时滞系统的鲁棒镇定[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
11 |
马跃超;黄丽芳;张庆灵;任玉伟;;不确定离散时滞系统的状态时滞反馈保性能控制器的设计[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06年S2期 |
12 |
姚合军;戴晓明;袁付顺;;基于观测器的离散时滞系统的变结构控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
13 |
孙超,许立滨,陈东彦;离散时滞不确定系统的鲁棒稳定性分析[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
14 |
陈芳信;伍良坤;;不确定离散时滞系统的保成本控制[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
15 |
刘亚,胡寿松;一类离散不确定时滞系统的鲁棒模糊控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
16 |
邵锡军,杨成梧;离散不确定时滞系统的保成本控制[J];探测与控制学报;2000年03期 |
17 |
邵锡军,杨成梧;线性离散时滞系统的鲁棒稳定性分析[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1年12期 |
18 |
徐建明,俞立;具有控制约束的不确定离散时滞系统最优保性能控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年11期 |
19 |
杨雪;刘晓华;;不确定离散时滞系统的弹性保性能控制[J];工程数学学报;2006年05期 |
20 |
张宝琳;;受扰线性离散时滞系统的最优控制设计[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