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延斌;韩秀英;许晖;;3-RRRT并联机器人解耦的反演自适应动态滑模控制[J];系统仿真学报;2008年14期 |
2 |
江道根;高国琴;胡红玉;;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线性化反馈RBF神经滑模控制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0年02期 |
3 |
孔令富,黄真;力前馈控制的并联机器人自适应系统的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
4 |
焦晓红,耿秋实,方一鸣,李运锋;液压伺服并联机器人的自适应鲁棒跟踪控制[J];系统仿真学报;2003年03期 |
5 |
胡明,郭成,蔡光起,戴炬;一种三自由度并联机器人机构运动学计算[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
6 |
李兴山,蔡光起;2TPT-PTT并联机器人工作空间的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2年04期 |
7 |
赵永杰,赵新华,葛为民;位姿变化对6-SPS并联机器人精度的影响[J];机械设计;2003年09期 |
8 |
张立杰;平面两自由度驱动冗余并联机器人的承载能力分析[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3年01期 |
9 |
胡国胜;并联机器人的工作空间研究现状[J];仪器仪表用户;2004年06期 |
10 |
杨志永,黄田,张祥;基于LabVIEW的高速并联机器人动态特性试验分析[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5年05期 |
11 |
杜志江,于凌涛,孙立宁;并联机器人力感觉系统的研究[J];传感器技术;2003年04期 |
12 |
高峰;并联机器人设计理论及其关键应用技术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
13 |
冯远静,冯祖仁,黄辉,寿开宇;并联机器人安全保护系统的研究[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4年08期 |
14 |
段学超,仇原鹰,段宝岩;大射电望远镜精调Stewart平台并联机器人伺服带宽分析[J];中国机械工程;2005年03期 |
15 |
张威,赵新华;3—RTT并联机器人位置分析[J];天津理工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
16 |
李立新,潘春萍,卢颖,王勇亮;六轴并联机器人控制软件的设计与实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
17 |
郭盛,方跃法;一种可以实现救援对接的4自由度并联机器人设计方法[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年08期 |
18 |
姜虹,贾书海,王小椿;6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的结构参数对活动空间的影响[J];机械科学与技术;1999年02期 |
19 |
王常武,韩佩富,孔令富,黄真,赵立强;6-DOF并联机器人逆运动模型高效算法及其并行处理[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0年03期 |
20 |
范守文,徐礼钜;6-SPS并联机器人工作空间的边界曲面分析方法[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2年0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