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并联机构的六维加速度传感器
【摘要】:六维加速度传感器是机器人领域一种重要的获得动力学参数的惯性传感器,尤其是将其应用于机械手,来实现动态稳定地抓取。本文针对国内外对六维加速度传感器研究不多的现状,提出采用 Stewart 机构作为传感器的弹性元件,从理论上对六维加速度传感器进行设计。
用空间模型理论建立了六维加速度传感器弹性元件无量纲尺寸的空间模型,并转换到二维平面,给出了转换公式。为研究传感器的性能指标,建立了参考坐标系在弹性元件下平台的数学模型,采用矢量积法详细推导了传感器的加速度 Jacobian(雅克比)矩阵,并用 Jacobian 矩阵的条件数定义了传感器的加速度和角加速度各向同性指标,进一步给出了该指标用机构无量纲尺寸表示的解析表达式,绘制了性能图谱曲线,分析了传感器的各向同性与不同机构尺寸之间的关系。
推导了六维加速度传感器灵敏度的 Jacobian 矩阵,用该矩阵的奇异值和条件数定义了加速度和角加速度灵敏度特性指标:最小灵敏度指标、灵敏度各向同性指标和综合灵敏度指标,给出了相应的解析表达式,通过绘制的性能图谱曲线分析了弹性元件的机构尺寸同传感器灵敏度特性之间的关系。
通过推导出的加速度和角加速度坐标变换矩阵,详尽分析了坐标系的旋转和平移对传感器加速度和角加速度各向同性和灵敏度特性指标的影响,通过比较参考坐标系建立在弹性元件的上平台和下平台的性能图谱,分析了这种影响程度。
通过图谱寻优的方法,给出了六维加速度传感器弹性元件的机构尺寸。
|
|
|
|
1 |
王冰;田东兴;韩文仲;;平面2自由度并联平动机器人理论工作空间分析[J];机床与液压;2010年05期 |
2 |
郭刚;王春财;王全民;黄柯棣;;基于空间树的六自由度空间模型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09年12期 |
3 |
张树东;廖乐健;刘晶晶;;基于资源属性空间的网格资源查找算法[J];计算机科学;2007年06期 |
4 |
林娜;;基于GIS的统计信息分析初探[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
5 |
易正晖;徐建红;田金苓;陈立桢;;基于GIS方法的城市扩张空间模型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7年36期 |
6 |
常杰;许杰;葛滢;谷保静;金小刚;郭艳婷;闵勇;;基于元胞自动机的濒危植物明党参种群数量动态研究[J];心智与计算;2007年04期 |
7 |
周顺平,李雪平;MAPGIS二次开发库的设计与实现简介[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
8 |
许英,蔡永红,李文斌;Swift3D与Flash联用制作与修饰化学微粒空间模型[J];化学教育;2005年11期 |
9 |
于春战;张新义;贾庆轩;韩进宏;刘剑平;;类人机器人腕用六维加速度传感器的理论研究[J];仪器仪表学报;2011年08期 |
10 |
刘辛军,汪劲松,高峰;并联六自由度微动机器人机构的设计方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8期 |
11 |
张立杰;刘颖;黄真;;平面2自由度驱动冗余并联机器人的输出速度分析[J];机械设计;2006年02期 |
12 |
何春燕;张小俊;张泰;李波;;3-RSS/S踝关节康复并联机器人的速度各向同性分析[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
13 |
刘欣;仇原鹰;盛英;;平面冗余驱动并联机器人的性能分析与尺度综合[J];电子机械工程;2010年06期 |
14 |
张琦,王达,黄柯棣;使命空间模型研究初步[J];系统仿真学报;2004年11期 |
15 |
柏延臣,李新,冯学智;空间数据分析与空间模型[J];地理研究;1999年02期 |
16 |
张世辉,孔令富,郭希娟,黄真;6-HURU并联机器人机构运动学和动力学性能指标分析[J];中国机械工程;2004年20期 |
17 |
刘世洪;胡海燕;郦晶;郑火国;朱海鹏;;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06年02期 |
18 |
魏姗;徐莹;冯俊娥;杨晓丽;;对GIS和空间数据分析发展的研究[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年12期 |
19 |
张立杰;刘颖;黄真;;平面2自由度驱动冗余并联机器人的性能分析[J];机械工程学报;2006年07期 |
20 |
赵军;王晓;;SQL Server 2008:使用空间数据实现位置智能[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