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光栅微应变传感系统的设计
【摘要】:本文以光纤光栅F-P干涉仪作为探头设计了应变测量系统,并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了当前光纤光栅传感器的发展趋势,并针对光纤光栅微应变传感系统的实际需要,从光纤光栅传感探头设计、光纤光栅应变传感调谐结构的设计及其重复性、数字信号处理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论文从耦合模理论入手,分析了光纤布拉格光栅的传感机理,建立光纤光栅应变传感模型;分析比较了常见几种复用技术和信号解调技术的优缺点,提出应用光谱分析仪对信号进行解调,采用由电磁铁控制等厚三角悬臂梁的方式为传感探头提供力,从而产生应变,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证实了系统方案的可行性。
文章详细地推导了光纤光栅F-P干涉仪的理论传感模型,并论证了其在测量微应变方面独特的优势,特别对FBG传感头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了具体分析。在调谐力的产生方面,具体分析比较了现有的几种常用方法,最后设计了一种电磁控制调谐的传感机构,并给出调谐结构的数学模型,通过仿真实验证实能够提供给光纤光栅F-P干涉仪探头很好的调谐力,重复使用性较强。
进行了光纤布拉格光栅微应变特性实验研究,采用先进的小波滤波的方式对传感信号进行消噪,得到很好的实验结果。
|
|
|
|
1 |
胡纪平;吕乃光;;双金属结构对布拉格光栅的温度补偿研究[J];电子测试;2008年03期 |
2 |
曾乐勇;;光纤布拉格光栅半导体激光器的稳定性[J];光机电信息;2009年05期 |
3 |
林钧岫,彭伟;光纤布拉格光栅及其应用[J];光学技术;1999年02期 |
4 |
张晓晶,武湛君,张博明,吴春涛,杜善义;光纤布拉格光栅温度和应变交叉灵敏度的实验研究[J];光电子.激光;2005年05期 |
5 |
刘玉敏,俞重远,张建忠,张晓光,杨红波,张娜,杨伯君;粒子群优化算法用于光纤布拉格光栅综合问题的研究[J];激光杂志;2005年04期 |
6 |
张倩;乔学光;傅海威;;光纤流量传感器的进展[J];光通信研究;2007年03期 |
7 |
刘云启,郭转运,刘志国,葛春风,赵东晖,董孝义,郑建成;聚合物封装的高灵敏度光纤光栅压力传感器[J];中国激光;2000年03期 |
8 |
王旭;余重秀;于志辉;张琦;;基于游标原理的可调谐分布反射全光纤激光器[J];中国激光;2006年02期 |
9 |
韩世廓;杨坤涛;;OPM在光纤传感中的应用[J];光通信研究;2008年01期 |
10 |
熊博;陈永洲;;40Gbit/s WDM系统可调色散补偿的实现[J];光通信研究;2009年01期 |
11 |
由静;张晨;;双管式光纤Bragg光栅温度传感器[J];大坝与安全;2009年03期 |
12 |
李玉强;张荣;;多模光纤布拉格光栅的纤芯模式转换的数值模拟[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
13 |
张祝林,杨振坤,伍辉华,陈健,李文宏;双光纤布拉格光栅温度和应变传感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
14 |
周金芳;李明范;;基于超磁致伸缩材料的光纤光栅调谐范围研究(英文)[J];光子学报;2007年01期 |
15 |
门志伟;房文汇;刘晶;杨宏;张喜和;王兆民;;基于极化电流概念对光纤布拉格光栅耦合模理论的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
16 |
李靖;刘微;谷勇;;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解调系统[J];红外;2008年01期 |
17 |
戴绍斌;傅冬;朱健;;FBG传感器在节点试验中的应用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10年02期 |
18 |
黄建辉,赵洋;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实现应力测量的最新进展[J];光电子.激光;2000年02期 |
19 |
胡志新,张陵,乔学光,贾振安,赵大壮,王福明;分布式光纤布拉格光栅在油气管道检测中的应用[J];应用光学;2000年04期 |
20 |
丁美玲,章献民,陈抗生;基于光纤布拉格光栅编解码器的直接序列扩频跳频光码分多址系统[J];光学学报;2002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