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律及矛盾律的中西比较研究
【摘要】:
通过对中国古代著作中同一律、矛盾律的理论回顾,从逻辑学的角度分析了同一律与儒家“正名”思想的渊源以及先秦思想家应用矛盾律时遇到的问题,并对同一律、矛盾律在中西双方的发展作了比较研究。
儒家由孔子提出“正名”问题,再由孟子将其导向逻辑领域,最后由荀子提出“正名”需遵守的条件。《墨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彼止于彼”、“此止于此”、“彼此止于彼此”,并出现了变项,在逻辑上与西方逻辑理论是等价的。《墨经》中关于“止于”的含义化归为“重同”,表示两者的外延、内涵要一致。
邓析的《无厚篇》、墨翟的“悖”概念、尹文的观点以及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题都包含了矛盾律思想。《墨经》直接论述产生上述错误的原因“不俱当,必或不当”,此后经过长期的发展,韩非首倡“矛盾之说”,用“不两立”表述了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直接表述了反对关系,间接的表述了矛盾关系。在东、西方逻辑体系中的矛盾律既有相同性,又有特殊性,如同韩非的“矛盾之说”主要指反对关系,墨家的“矛盾学说”中把辩论双方规定为同一主项而谓项相非的矛盾命题,亚里士多德用了“相反”、“相对”等明确表达了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其矛盾思想主要是建立在命题的矛盾关系基础上等等。
通过对先秦时期著作中的同一律、矛盾律的研究,结合西方逻辑中的问题,使自然语言逻辑的研究更加深化,引起人们对逻辑规律问题的进一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