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集成超环面传动研究
【摘要】:
本文研究了一种新型的广义复合传动系统——机电集成超环面传动系统。该传动系统集传动、电机和控制于一体,具有结构紧凑、输出力矩大、转速可控、响应速度快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对系统设计理论和加工制造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本文在蜗杆线圈设计、定子齿位移分析、效率分析以及关键件的加工制造技术等方面对该传动系统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给出了机电集成超环面传动的驱动原理,推导了定子及蜗杆齿的空间轨迹方程。讨论了系统的传动比和参数选择。分析了系统在不同啮合条件下,电枢线圈的分布方案以及线圈螺旋角同主要参数的关系。给出了行星轮安装的位置分布,推导了系统输出力矩公式,分析了系统参数及线圈分布对输出力矩的影响规律。
应用空间坐标变换原理推导了定子齿在局部坐标系下的位移与总体坐标系下的位移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定子齿的截面能量为积分单元给出了定子齿的势能计算公式,通过最小能量原理求得定子齿的位移表达式,分析了定子齿在不同啮合位置的位移分布规律。分析了系统参数对定子齿位移的影响规律,得到了定子齿截面上的位移分布。并用ANSYS软件对定子齿的位移分布进行了模拟,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用Pro/E软件进行了系统建模,对整个系统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得到了在不同啮合位置机构各部件的应力分布规律,发现行星轮齿及行星轮齿与行星轮体的接合位置是系统在力学性能上的薄弱环节。
利用拉格朗日状态函数推导出传动系统的数学模型和运动方程,分析了系统的能量分布。研究了环面蜗杆的表面磁势分布,利用分解磁感应强度的方法,把空间问题化解成平面问题,求解了系统各相的自感和互感,给出了两者的变化规律。推导出在变频器恒转矩控制下的端口电压方程,推导了系统的电枢损耗、铁芯损耗以及机械损耗的计算公式,推导出系统的效率表达式,研究了系统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影响规律。
设计并研制出行星架固定式机电集成超环面传动系统样机。给出了传动系统的加工方案,研究了传动系统的关键制造技术。分析了加工中产生误差的原因,并对产生的加工误差进行了理论分析。进行了样机的传动比实验。验证了传动原理的正确性。
|
|
|
|
1 |
;我校与北京冶金设备研究所共同攻关环面蜗杆检测难题被解决[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89年01期 |
2 |
刘鹄然,袁文辉;伪环面蜗杆传动原理[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
3 |
张春丽,王峰,徐晓俊;超环面传动工艺改进方案的实验研究[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1年01期 |
4 |
罗庆生,韩宝玲,万炯;新型环面蜗杆的计算机拟实构形研究[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3年01期 |
5 |
蔡英杰,姚立纲;球面包络环面蜗杆齿形分析及加工[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
6 |
沈煜,杨玉虎,杨一平;环面蜗杆类零件虚拟设计研究[J];工程图学学报;2003年03期 |
7 |
孟岩,齐卫东;变传动比环面蜗杆滚销式曲柄传动[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3年05期 |
8 |
刘德彬;基于空域分析法的环面蜗杆制造误差检测技术研究[J];工具技术;2005年03期 |
9 |
黄金;;机电集成超环面传动环面定子齿受力分析[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
10 |
郑大周;许立忠;李雯;顾宝国;;机电集成超环面传动的驱动原理[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8年03期 |
11 |
谭琳;张恕远;;非接触式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精度检测方法研究[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1年02期 |
12 |
罗龙;杜峰;谢刚;;一种新的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精度检测系统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11年08期 |
13 |
陈永洪;张光辉;陈兵奎;;平面包络凸环面蜗杆齿形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12年16期 |
14 |
张晓明;;加工直廓环面蜗杆的切刀盘的设计[J];工具技术;2013年01期 |
15 |
杜全兴;廖泰东;周汝忠;邱道荣;王声融;孙敬民;;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加工专机的改装[J];机械;1992年04期 |
16 |
周汝忠;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磨削余量均化的计算机优化方法[J];机械;1995年01期 |
17 |
胡萍,关浩,于云满,张敏;纯滚动平面一次包络环面蜗杆机构[J];机械传动;1996年S1期 |
18 |
邓明,张光辉,王进戈;指锥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减速机的研制与试验[J];机械传动;1997年04期 |
19 |
顾婷婷;许茏;;凸环面蜗杆实体建模仿真[J];机械传动;2013年11期 |
20 |
徐戊矫,秦大同,石万凯;实际工况下的包络环面蜗杆设计参数优化[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