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交织编码调制迭代译码系统的性能研究
【摘要】:比特交织编码调制迭代译码(BICM-ID)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提高无线信道传输效率的编码调制方案,它将编码和调制技术相结合,通过设计信号的星座映射方法,将码字间的最大汉明距离转换成最大欧氏距离,比特交织器的加入,增大了系统的分集阶数,提高了通信系统在衰落信道下的性能。在接收端,BICM-ID通过解调器与解码器之间相互传递信息来更好地实现最大似然译码
目前,针对BICM-ID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调制星座映射方案的设计,交织器的设计,纠错编码方案的设计等方面,以及BICM-ID技术与多天线(MIMO),空时编码(STCM),正交频分复用(OFDM)等先进技术的结合,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对BICM-ID的纠错编码方案的综合性分析与研究,BICM-ID系统在脉冲噪声信道下的性能研究等。本文对存在的这些问题,首先研究了不同纠错编码方法如卷积码,Turbo码和LDPC码等对BICM-ID系统的性能影响。编译码结构简单的卷积码构造的BICM-ID系统一直以来是研究的热点,本文详细介绍了卷积码、Turbo码与LDPC码的编、译码原理,以及不同编码方案BICM-ID系统性能的综合比较。
其次,本文还分析了BICM-ID系统在服从α-平稳对称(SaS)分布的脉冲噪声信道下的迭代译码算法及性能;为降低外部软信息计算的复杂度,先提出采用最小二乘测度计算外部软信息,为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克服最小二乘测度带来的缺点,提出采用具有稳健性的Huber函数近似来计算外部软信息,最后通过蒙特卡洛仿真证明,采用Huber函数计算外部软信息,可使BICM-ID系统在α-平稳对称(SaS)分布的脉冲噪声信道下获得较好的误码率性能。
|
|
|
|
1 |
文红,靳蕃,胡飞;复数旋转码的迭代译码研究[J];铁道学报;2005年05期 |
2 |
宫丰奎;李兵兵;葛建华;刘鹏;;比特交织迭代译码系统的迭代控制[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6年09期 |
3 |
庞永强;张长明;王毅军;;一种简单的Turbo码的迭代停止判据[J];无线电通信技术;2006年06期 |
4 |
汪汉新;陈少平;朱翠涛;;Turbo-CRC码的设计与仿真实现[J];微计算机信息;2006年28期 |
5 |
冯云飞;李建平;;基于软判决反馈迭代译码的比特交织编码调制方案[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
6 |
宫丰奎;葛建华;李兵兵;刘鹏;;比特交织编码及迭代译码系统的标识映射设计及性能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年02期 |
7 |
孙锦华;李自义;;SCCPM中基于平均外信息交换的迭代停止算法[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
8 |
徐衡平,潘晟,赵勋,戎蒙恬;Turbo码中迭代译码的迭代终止准则研究[J];电讯技术;2001年06期 |
9 |
张建勇;延凤平;;比特交织编码调制(迭代译码)系统标识映射的对称性研究与应用[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4年01期 |
10 |
杜海明,付永庆;一种新的Turbo码译码的迭代停止判决[J];无线电通信技术;2004年06期 |
11 |
王云江;白宝明;王新梅;;量子稀疏图码的反馈式迭代译码[J];物理学报;2010年11期 |
12 |
许焱平;张长森;;Turbo码的按位迭代译码仿真与优化[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年29期 |
13 |
陈海飞;权进国;林孝康;;TPC自适应迭代译码方法[J];微处理机;2012年05期 |
14 |
谢伟良,汤俊雄;大气无线光信道下基于光子计数的迭代译码性能[J];电子学报;2003年08期 |
15 |
闫涛,杜兴民,茹乐;基于不同外信息处理方式的Turbo迭代译码研究[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5年10期 |
16 |
吴玉成,张红,冯聃;一种改善Turbo码迭代译码收敛特性的方法[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
17 |
李智勇,王云鹤,刘玉君;卷积码的迭代译码原理[J];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
18 |
黄平;何善宝;赵春明;;基于稀疏序列LDPC的多层码的迭代译码[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
19 |
杨建华;赵旦峰;;一种有效的Turbo码迭代译码停止判据[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
20 |
汪汉新;陈少平;朱翠涛;;Turbo码的迭代译码方法的优化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