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艇操纵性与智能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水面无人艇是一种能够在实际海洋环境下安全自主航行,并完成各种任务的海上智能运动平台。与有人驾驶的舰艇相比,无人艇具有许多突出的战术技术特点,它体积小隐蔽性好、航速高、机动灵活、无人员伤亡危险等,在未来非对称立体战争中,无人艇将完成诸如扫雷、电子信息战、情报侦察与监视(ISR)、反恐、精确打击和武力保护等特殊任务;在恶劣海况(如海上大风、巨浪、热带风暴、海雾等)的探测研究和预警预报方面,无人艇将发挥其重要作用,因而越来越多地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
在高度动态和不可预测的海洋环境里,为了达到高度自治,无人艇需要灵活可靠的操纵性能、精确快速的控制能力来确保其他船只与自身的安全;同时,从加强无人艇的自适应性与智能性,改善无人艇工作性能的观点来看,其控制系统还应该具备良好的自适应、自学能力功能,从而需要引入人工智能来设计无人艇的智能控制系统。
本论文以“翔龙号”无人艇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分析高速滑行艇的操纵运动机理,并结合实艇试验数据辨识的方法,建立了无人艇五自由度的操纵性数学模型;其次,利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回归原理,根据结构风险最小化准则的学习原理,对小样本的无人艇Z型试验数据引入线性核函数,通过分步辨识的方法,辨识了无人艇艏向响应方程中的一、二阶线性与非线性参数,并验证了二阶非线性响应方程具有很好泛化性能;然后,在该无人艇操纵运动模型的基础上,把S面控制算法和模型参考自适应规律的设计原理相结合,根据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设计了基于参考模型的S面自适应艏向控制器,并验证了该控制算法具有较好的抗模型参数变化和外界干扰的能力;之后,把仿人智能控制的在线特征辨识、启发式直觉推理逻辑和多模态控制的优点与人类小脑的协调运动机理相结合,提出了基于小脑模型的仿人智能协调控制策略,设计了基于发动机、喷水推进器喷嘴和倒车斗协调运动的无人艇基础运动控制策略,并根据人体运动控制系统结构的特点,提出一种仿人智能的混合式分层递阶结构,并利用智能图式的学习进化原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则形成一种混合仿人智能图式的体系结构;最后,通过无人艇的定艏向、定航线等海上试验验证了该仿人智能协调控制方法和基于混合仿人智能图式体系结构的无人艇自主驾控系统的可靠性和工程实用性。
|
|
|
|
1 |
朱用湖,潘笑;用可编程控制器实现钢球磨煤机的智能控制[J];江西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
2 |
刘开培,叶春松;基于仿人智能的煤的燃点测定[J];计量学报;1993年01期 |
3 |
章真,郑迎九,冯铮,赵军,曹云娟;仿人智能积分控制算法的改进[J];热力发电;1995年06期 |
4 |
张鸿业,胡士强,杨志忠;智能模糊控制算法在微型发酵罐温控中的应用[J];电子仪器仪表用户;2000年01期 |
5 |
郎文鹏,刘树东,赵维琴,闻国富;工作点自整定仿人智能算法[J];仪器仪表学报;1996年05期 |
6 |
龚菲;王永骥;;电加热炉系统仿人智能组合控制[J];电工技术;2002年03期 |
7 |
王学慧;;微型机还原炉自适应模糊控制系统及其节能效果[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87年02期 |
8 |
周凯,毛德柱,张伯鹏;自寻位数控机床的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01年05期 |
9 |
程远楚,傅闯,叶鲁卿,蔡维由;水轮机调速器的仿人智能PID控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2年13期 |
10 |
姚斌;仿人智能控制在再热汽温控制系统中的探索与应用[J];山西电力;2001年05期 |
11 |
王应建;王昌银;杨剑鸣;;机器人电液位置伺服系统的并联模糊控制研究[J];机床与液压;1990年01期 |
12 |
李锐;郑太雄;冯辉宗;李银国;陈伟民;;基于模糊自适应的汽车ABS路面辨识技术[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
13 |
熊威;谭思云;周前华;朱家超;;嵌入式在液位监控系统中的应用[J];仪表技术;2008年05期 |
14 |
李晓军;王黎;高金良;陈晨;赵志领;;基于模糊控制的自来水厂除砷控制系统设计[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
15 |
曹云娟,章真;仿人智能控制理论及在电厂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1995年08期 |
16 |
刘永红;仿人智能模糊PLC控制系统[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1994年04期 |
17 |
周凯,毛德柱,廖强,王川;敏捷制造中智能寻位加工技术的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1999年08期 |
18 |
李丽娜;柳洪义;罗忠;孙一兰;;模糊PID复合控制算法改进及应用[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
19 |
王顺晃;适应模糊算法在电加热炉集散系统中的应用[J];新技术新工艺;1994年02期 |
20 |
李昌春,左为恒;PID控制与仿人智能控制比较研究[J];四川兵工学报;1998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