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IR的双通带微带滤波器的研究
【摘要】:近几年,伴随着日益复杂的电磁环境和日益精细的频谱划分,无线通信领域的发展过程中,选择合适频率和消除噪声等等的实现已然成为一个必然被打破的瓶颈。在这个瓶颈中,滤波器作为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得到了空前的研究热潮和极大的发展。
本文的主要目标是设计出一个能应用于无线局域网(WLAN)射频(RF)的双频带微带滤波器。
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介绍当前滤波器的发展情况,介绍微带线的SIR结构的应用原理,设计一个改进的发夹型微带线SIR结构滤波器,以及通过对改进的发夹型微带线SIR结构滤波器的分析,设计一个四级轴对称的新型微带线SIR结构的双通带滤波器。详细阐述了各方面的关键技术并设计出了一个新的模型,同时进行了大量的仿真实验及分析。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在本设计基于的理论,微带线SIR的结构方面,首先讲述了微带线的传输特性和射频滤波器的基本设计方法,进而讲述了微带线SIR结构的特征和应用。
在设计改进发夹型微带SIR结构滤波器方面,改进了传统的三级SIR结构,通过将中间的一个SIR结构取出,另两个SIR结构直接按原来的方式耦合,第三个SIR结构的两个低阻抗线部分和另两个SIR结构的输入端耦合传递能量信号。这样不仅能够使结构更加紧凑,而且这样一来多增加了一个耦合通路,可以拓宽第二个通带。总体来说,该设计将传统的三级SIR滤波器改进成为结构上更加紧凑,滤波方面更加优越的双通带滤波器。
在设计新型微带SIR结构滤波器方面,本文在尝试改进发夹型滤波器的时候得到启示,也就是输入端的二分之一波长型SIR结构的两边都可以耦合信号到下一个SIR结构,由此本文提出了一个新型结构,即由两个三级的SIR结构通过共用的输入端SIR结构组成的四级SIR结构的滤波器。
|
|
|
|
1 |
蒋福明;胡建平;;微带抽头线耦合交指滤波器[J];无线电通信技术;1985年06期 |
2 |
吴世杰;微带抽头线交指滤波器的设计[J];无线电通信技术;1992年01期 |
3 |
袁伟良,梁昌洪;交齿形微带滤波器特性的时域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
4 |
苏永川,何子述,高瑜翔,严济鸿;L波段发夹型微带滤波器的设计[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
5 |
曹福祥,罗建军,袁建平,章祖全;星载测控系统高性能微带滤波器的精确设计[J];中国空间科学技术;1998年01期 |
6 |
石砦;张绍洲;纪生宝;;环形电路微带滤波器的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01期 |
7 |
孙捷,李英,游彬;一种新型的慢波多层微带滤波器的设计[J];微波学报;2004年01期 |
8 |
马楠,周焱;EDA在射频电子电路设计中的应用[J];山西电子技术;2005年02期 |
9 |
曹锐;孙振鹏;;一种新型交叉耦合微带滤波器的设计[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
10 |
李庆;梁云;胡捍英;;WCDMA系统中功率控制的研究[J];通信技术;2008年02期 |
11 |
罗浩文;;发夹型SIR滤波器快速综合设计方法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21期 |
12 |
缪古;屈德新;杜立航;;一种具有宽阻带特性的超宽带滤波器[J];科技信息;2010年35期 |
13 |
李小卫,程知群,孙晓玮;一种新型一维微带光子带隙滤波器[J];微波学报;2003年02期 |
14 |
张艳平,王洪玉;基于SIR平衡的WCDMA功率速率联合控制[J];无线电工程;2004年01期 |
15 |
吴东升;包建晔;;发夹式耦合线微带滤波器的设计[J];科技资讯;2006年23期 |
16 |
吴东升;包建晔;;发夹式耦合线微带滤波器的设计[J];科技资讯;2007年05期 |
17 |
张羽;张淑娥;;微带滤波器级间耦合系数的计算方法[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
18 |
李海玲;;一种新型高选择性微带带通滤波器设计[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
19 |
李德治;王超;陈星;;具有寄生通带抑制的微带带通滤波器的设计[J];电子测量技术;2011年08期 |
20 |
甘川文;;用微带波导模型分析微带滤波器[J];航空电子技术;1981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