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激励下压电能量捕获器性能研究
【摘要】:振动能量捕获技术在近几年蓬勃发展,由于其可以作为一个提供持续电力供应的选择。与线性的能量捕获器及其相对应的共振情况相比,双稳态的非线性振动能量捕获器可以在更广泛的频率范围内吸收环境能量,从而提高能量收集效率,因此受到更广泛关注。在相关的研究中,更准确地确定双稳态非线性能量捕获器收集能量的带宽范围和能量收集的效率,值得深入探讨。本文对双稳态压电振子产生的大挠度现象,建立了压电双稳态悬臂梁数学模型,并推导了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利用4维非线性微分方程组分析了能量捕获器收集随机振动的效率。首先,采用Euler-Bernoulli梁的横向振动振型函数的推导方法,利用悬臂梁的自由边界条件,推导了变截面层合型悬臂梁的振型函数的解析式;然后,利用压电振动理论、磁场理论及连续悬臂梁建模方法,建立了系统的拉格朗日函数,并在动能中考虑了环境随机激励的影响。由Galerkin正交化方法,并取变截面层合梁的前3阶振型函数,将连续系统进行了离散处理;接下来,根据哈密顿原理获得了悬臂梁双稳态压电能量捕获系统的4阶常微分方程组,并进行了无量纲处理;最后,对双稳态压电系统进行了数值仿真,利用所得结果绘制了不同激励下的时间历程图、相图、频谱图和Poincaré映射图,分析了系统的响应特性,并利用均方值考察了系统的能量收集效率。
|
|
|
|
1 |
黄映云,刘瑞岩;用多点随机激励进行结构模态试验分析[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1987年02期 |
2 |
檀润华,陈鹰,姚东方,路甬祥;路面随机激励下的汽车振动仿真[J];振动.测试与诊断;2000年02期 |
3 |
赵更歧;赵桂峰;李大望;;渐硬恢复力系统在窄带随机激励下的动力响应[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10年05期 |
4 |
王国治;;试验模态分析中的随机激励方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84年02期 |
5 |
吴家驹;;多点随机激励的互谱模拟技术[J];强度与环境;1986年06期 |
6 |
吕民富
,李岳锋;多点随机激励频响函数估计[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87年03期 |
7 |
李友荣;;多自由度线性系统对随机激励的广义动力响应统计特征的直接计算方法[J];武汉钢铁学院学报;1988年04期 |
8 |
张希农;王超;;随机激励下工程结构的可靠性估计[J];机械强度;1989年01期 |
9 |
杨庆佛,熊诗波,李衍;内燃机结构模态分析的谱均衡瞬态随机激励[J];内燃机学报;1990年02期 |
10 |
王君杰,江近仁;线性系统在非平稳随机激励下的响应[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2年01期 |
11 |
孙勇,杨明朗,张明辉;非线性系统受随机激励时的缓冲设计[J];南昌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1996年04期 |
12 |
郑兆昌,林曦;有相位差非平稳随机激励下系统的响应[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8期 |
13 |
张文首;林家浩;于骁;刘婷婷;;受演变随机激励结构响应的增维精细时程积分法[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
14 |
李雪平;应祖光;;受宽带随机激励的最优反馈控制[J];振动工程学报;2007年06期 |
15 |
安应琪;;一类非线性振子对平稳随机激励的响应[J];河北工学院学报;1985年04期 |
16 |
方同,张天舒;演变随机激励下线性结构的非平稳响应特性[J];振动工程学报;1989年03期 |
17 |
刘石泉,胡金彩;求解导弹在随机激励下的动态响应[J];战术导弹技术;1991年04期 |
18 |
方同,孙木楠,宋长清;论同源随机激励及其响应的特点[J];应用力学学报;1994年03期 |
19 |
方同,戎海武,宋长清;瞬态随机激励方法的非平稳特点[J];机械强度;1995年04期 |
20 |
方同,孙木楠,南京理工大学;两类演变随机激励下的响应问题[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