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扩散电极制备及其对苯酚降解效果的研究
【摘要】:
苯酚是优先被列入环境污染物“黑名单”的一种有机污染物,具有浓度高、排放量大、涉及面广等特点,未经处理而随意排放的苯酚废水将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近年来,电催化氧化技术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成为研究的热点,其反应条件温和,通过有催化活性的电极反应在现场直接或间接产生羟基自由基,无需外加化学氧化剂,被公认为是一种绿色工艺。
本论文主要是对气体扩散电极为阴极的电化学氧化技术进行研究,具体包括电极的制备、H_2O_2产生量及影响因素、降解苯酚废水的实际效果等。
首先确定气体扩散电极最佳制备条件为活性碳:乙炔黑=9:1(质量比),以此制备气体扩散电极,着重研究电流密度、pH值、曝气量等因素对H_2O_2产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流密度越大,产生的H_2O_2量越多,但当电流密度超过一定值后,H_2O_2产生量的变化不大,综合考虑能耗等因素,电流密度控制在50~75mA/cm~2较好;pH值对系统的电流效率及H_2O_2产生量影响较小,综合考虑反应速度等因素,确定pH=3较好;曝气量对过氧化氢的产生量也有很大影响,综合能耗等因素,确定5L/min较好。
利用上述气体扩散电极做阴极,石墨电极做阳极,以Na_2SO_4为电解质,研究了电解时间、电流密度、pH值、初始苯酚浓度、曝气量、加入不同浓度的Fe~(2+)等因素对苯酚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电流密度为75mA/cm~2、曝气量为5L/min、初始pH=3的条件下,当苯酚的初始浓度为80mg/L时,1h后其去除率达77%;Fe~(2+)的加入对苯酚降解率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溶液中加入0.2mmol/LFe~(2+)时10min内苯酚降解率可达89%。
同时,分别利用掺入锰、钴催化剂的气体扩散电极做阴极,在H_2O_2产生实验中,掺入锰、钴后的电极使得H_2O_2产生量迅速下降,验证了锰、钴等过渡金属对H_2O_2有催化分解作用;而在苯酚降解实验中,掺入锰、钴后的电极使苯酚降解率下降较少,因此可推测出锰、钴催化H_2O_2产生H_2O和·OH。
最后,本实验还考察了不同时间时苯酚降解过程的全波扫描光谱图,分析苯酚降解过程;并对不同阴极条件下苯酚降解的过程进行比较。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X703
|
|
|
|
1 |
田含晶,张涛,杨黄河,孙孝英,梁东白,林励吾;用于过氧化氢分解的锰铅复合氧化物催化剂[J];催化学报;2000年06期 |
2 |
周震涛,周晓斌;锌空气电池空气电极催化材料的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2年06期 |
3 |
梁镇海,许文林,孙彦平;焦化含酚废水在Ti/PbO_2电极上的氧化处理[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1996年03期 |
4 |
韦朝海,焦向东,陈焕钦;有毒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治理方法的研究进展[J];重庆环境科学;1998年04期 |
5 |
朱梅,徐献芝,苏润;单片立式气体扩散电极初探[J];电池工业;2005年01期 |
6 |
郑曦,陈日耀,兰瑞芳,陈晓,陈震;电生成Fenton试剂及其对染料降解脱色的研究[J];电化学;2003年01期 |
7 |
王玉玲,蔡乃才,王亚平,李进,钟家圣;新型双功能复合电极的制备及其加速水中有机污染物降解作用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2年06期 |
8 |
孙晓君,冯玉杰,蔡伟民,周德瑞,井立强,王志平;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高级氧化技术[J];化工环保;2001年05期 |
9 |
侯纪蓉;湿式氧化法处理乐果废水[J];化工环保;1999年01期 |
10 |
周明华,吴祖成;含酚模拟废水的电催化降解[J];化工学报;2002年01期 |
|
|
|
|
|
1 |
;Study on Crystallization of Titanium Silicalite(Ⅰ)[J];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and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2008年04期 |
2 |
成问好,李卫,李传健,李岫梅;添加Nb对Nd-Fe-B铸态合金组织及磁体磁性能的影响[J];磁性材料及器件;2001年01期 |
3 |
唐容;魏子栋;邵志刚;;PEMFC用Pt/C催化剂耐久性的研究进展[J];电池;2009年01期 |
4 |
朱梅,徐献芝,苏润,梁振辉,许友生;碱性锌空气电池的新发展[J];电池工业;2004年03期 |
5 |
李升宪,周贵茂,艾新平,杨汉西;圆柱型锌空气电池研究[J];电化学;2000年03期 |
6 |
邵玉艳;尹鸽平;高云智;史鹏飞;;不同直径碳纳米管的抗电化学氧化性[J];电化学;2006年03期 |
7 |
唐致远,宋世栋,刘建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极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电源技术;2003年01期 |
8 |
叶红齐,李艳红,赖延清;碱性锌-空气电池的研究发展现状[J];电源技术;2003年02期 |
9 |
胡里清,李拯,夏建伟,吴忻,傅明竹;30kW高比功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堆研制[J];电源技术;2003年04期 |
10 |
许程,唐浩林,木士春,潘牧,袁润章;PEMFC用Pt/CNTs电催化剂研究进展[J];电源技术;2004年10期 |
|
|
|
|
|
1 |
卢冠忠,汪仁;氧化铈在非贵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中的作用——Ⅱ.Mn-O/γ-Al_2O_3和Mn-Ce-O/γ-Al_2O_3催化剂中氧的性能[J];催化学报;1991年04期 |
2 |
张峰,李庆霖,杨建军,张治军;TiO_2光催化剂的可见光敏化研究[J];催化学报;1999年03期 |
3 |
顾军,隋升,李光强,隋智通;燃料电池电极制作方法的研究[J];电化学;1999年04期 |
4 |
梁镇海,王森,孙彦平,许文林;Ti/SnO_2+Sb_2O_3/PbO_2阳极的性能研究[J];电化学;1995年04期 |
5 |
陆天虹,孙公权;我国燃料电池发展概况[J];电源技术;1998年04期 |
6 |
衣宝廉;燃料电池现状与未来[J];电源技术;1998年05期 |
7 |
许宜铭;苯乙酮的TiO_2光催化降解及其影响因素[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0年10期 |
8 |
张青红,高濂,郭景坤;TiO_2纳米晶光催化降解铬酸根离子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0年10期 |
9 |
曹亚安,沈东方,张昕彤,孟庆巨,马颖,吴志芸,白玉白,李铁津,姚建年;Sn~(4+)掺杂对TiO_2纳米颗粒膜光催化降解苯酚活性的影响[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1年11期 |
10 |
郑珊,高濂,郭景坤;光沉积法合成纳米金属Pd负载的MCM-TiO_2及其光催化性质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2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