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一类疏水缔合型相渗透率改善剂体系的研制

朱秀雨  
【摘要】:本文以甲氧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MPEGMA)和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DMAEMA)为单体,依次经反相微乳液聚合﹑水解制备了疏水缔合型相渗透率改善剂体系的主剂,并研制了疏水缔合型相渗透率改善剂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以甲氧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MPEGMA)和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DMAEMA)为单体,AIBA和NaHSO_3-(NH_4)_2S_2O_8为复合引发剂,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了疏水缔合型共聚物P(MPEGMA-DMAEMA)。同时考察了单体配比﹑乳化剂﹑引发剂﹑稳定剂﹑水相pH﹑时间﹑温度对聚合物特性粘数和转化率的影响,得出最佳合成条件:投料单体比(DMAEMA:MPEGMA)为5.7:1,乳化剂(Span-80,OP-10)浓度为7.8%,复合引发剂的浓度为0.6%,Na_2EDTA用量为0.08%,水相pH值控制在8.5,反应时间为5h,反应温度为30℃。此条件下的共聚合反应转化率可达52.42%,共聚物的特性粘数可达212.66ml/g。利用红外光谱分析证实了共聚物的结构,并用F-R法求得DMAEMA和MPEGMA的竞聚率分别为r~1=0.32,r~2=1.52。此外,考察了浓度﹑温度﹑剪切速率﹑剪切恢复性﹑剪切时间﹑盐对共聚物水溶液表观粘度的影响及吸附性,结果表明,共聚物溶液具有临界缔合浓度,适用于50℃条件,同时具有良好的耐盐性﹑抗剪切性和吸附性。 选择P(MPEGMA-DMAEMA)部分水解聚合物HP(MPEGMA-DMAEMA)作为相渗透率改善剂体系的主剂,考察了它在油砂上的吸附性能,即达到平衡时相渗透率改善剂体系主剂的浓度约为5100mg/L,饱和吸附量约为0.652mg/g,同时也考察了交联剂浓度﹑盐﹑pH和温度对体系的影响,表明该体系适合于pH为7,温度为45℃的地层条件,且具有较好的耐盐性。最后通过岩心驱替实验,测定疏水缔合型相渗透率改善剂体系对油和水的残余阻力系数分别为1.5和29.8。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斌;孟双明;温月丽;郭永;樊月琴;;离子色谱法测定MADQUAT/AM共聚物组成和竞聚率[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2 陈煜;刘云飞;谭惠民;;丙烯酸钠与N-乙烯基吡咯烷酮共聚物的制备[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3 李志岩,杨震,张庆余;丁二烯与丙烯腈共低聚反应中共聚物组成的控制[J];应用化学;1984年02期
4 刘友德;姚爱芬;;氟共聚物组成与熔融温度和玻璃化温度的关系[J];有机氟工业;1992年02期
5 张璇;潘仕荣;吕澍;胡海梅;张未;;聚乙二醇-聚乙烯亚胺共聚物的制备及其表征[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6 周子南,吴盛容,薄淑琴,郝克君;计算机辅助有机元素分析研究共聚物的组成[J];分析化学;1993年02期
7 欧阳琴;程璐;王浩静;李开喜;;红外光谱法测定丙烯腈-衣康酸共聚物的组成[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9年04期
8 谢小莉;赵艳志;梁汉文;詹永亮;;乙烯基吡咯烷酮与乙烯基己内酰胺水溶液共聚反应竞聚率的测定[J];化学世界;2009年11期
9 杨修堃,陈瑢莲;裂解色谱法测定甲醛-二氧戊环共聚物组成[J];化学世界;1990年07期
10 刘龙孝;翁志学;黄志明;潘祖仁;;偏氯乙烯-氯乙烯悬浮共聚竞聚率和共聚物组成[J];合成树脂及塑料;1993年02期
11 房江华;胡敏杰;王家荣;付志强;;Fe(acac)_3-Al(i-Bu)_3-α,α′-联吡啶催化丙烯腈与苯乙烯共聚合[J];分子催化;2006年04期
12 占晓强;张静天;包永忠;黄志明;;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结构和性能研究进展[J];化工生产与技术;2010年05期
13 崔玉珍;;四氟乙烯和偏氟乙烯共聚物室温涂料[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1987年05期
14 俞槐根;;含氟聚合物~(19)FNMR 谱的归属组成及序列结构的研究(二)[J];有机氟工业;1992年04期
15 吴军,周达飞;N-苯基马来酰亚胺/苯乙烯/丙烯腈共聚合体系的研究[J];功能高分子学报;1999年02期
16 杜淼,翁志学,单国荣,黄志明,潘祖仁;氯乙烯/N-取代马来酰亚胺共聚竞聚率及共聚物组成[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年10期
17 黄文艳;龚海丹;杨宏军;潘会立;蒋必彪;;ATRP合成线性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J];塑料工业;2008年10期
18 黄次沛;李维汉;武秀阁;程为建;雷润妹;张国云;陈家藏;;竞聚率的快速测定法——气相色谱法在高分子化学中的应用[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02期
19 石尔雅;颜文礼;黄进所;翁翘;;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组成的分析[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3期
20 黄宏新;;共聚反应的Montecarlo模拟[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怀民;周子南;;用~1HNMR方法测定有机锡共聚物的组成[A];第六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1990年
2 刘晨光;姚薇;黄宝琛;;1-丁烯共聚物的合成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3 王雅珍;闫海报;杨国兴;龚真萍;王元伍;;丙烯腈二元共聚体系竞聚率的红外光谱测定[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7)[C];2007年
4 赵申;涂克华;王利群;;直接共缩聚法制备乳酸-聚乙二醇多嵌段共聚物[A];第四届全国高聚物分子表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5 林伟信;张秋瑾;陈群;;EDAM共聚物相结构的固体高分辨~(13)C NMR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0年
6 申建;秦勇;傅雪海;韦重韬;王宝文;杨松;赵丽娟;;沁水盆地不同煤阶煤相渗规律实验和模型研究[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陈功;魏秀贞;黄鹏程;;聚丙烯酸酯类药用控释材料的研究[A];第二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8 蒋序林;P.J.Schoenmakers;;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和表征高分子共混(聚)物[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7年
9 俞槐根;;根据~(19)F化学位移的加和性和交替性解析含氟聚合物的~(19)F NMR谱[A];第七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1992年
10 杜予民;;甲壳素分子设计与组装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摘要)[A];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建;生物可吸收聚酯—聚碳酸酯共聚物的合成及其结构性能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2 杜旭;双亲水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性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孙朝阳;基于超分子环糊精的共聚物合成及其包络吸附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王立艳;共聚和掺杂螺噁嗪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光致变色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王盎然;纳米复合改性丙烯腈共聚物电解质的制备、结构和性能[D];浙江大学;2010年
6 徐勇;PTT及其共聚酯的合成与结晶行为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7 向丹;碎屑岩储层物性下限研究及储量计算[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8 刘少杰;降冰片烯二元可控共聚物及新型三元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D];浙江大学;2010年
9 杨浩;超疏水/超亲油不锈钢滤网涂层的制备及表面润湿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郭方;新型单茂钪催化非共轭双烯与烯烃共聚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秀雨;一类疏水缔合型相渗透率改善剂体系的研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2 李连杰;共聚物玻璃化温度—转化率关系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0年
3 孔春丽;稀土催化合成高顺式聚异戊二烯及丁戊共聚物[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4 赵艳琼;双亲性共聚物制备及其包覆性能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5 武慧娜;新型生物降解乙二醇—丁二酸—己二酸共聚物及其均聚物的合成与结构、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6 杨科;序列调控含醛基共聚物的热诱导胶束化及其纳米凝胶[D];湘潭大学;2011年
7 仲伟兰;壳聚糖基共聚物的制备、胶束化及其体外释药行为[D];兰州大学;2011年
8 丁磊;共聚物橡胶的结构性能分析及其物理特性的分子模拟[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9 蒋飞;NVF-DADMAC共聚物的合成及其在造纸中的初步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晶珂;含氟共聚物的合成及其对环氧涂料改性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