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油机井系统效率的数值模拟分析与试验研究
【摘要】:抽油机一抽油泵采油设备以其经久耐用的特性而被广泛应用,目前国内80%的油井采用这种设备进行采油。但抽油机井系统效率低下这一问题一直未得到很好解决,这也严重影响着油田开采的综合经济效益。据统计,国外抽油机井平均系统效率为32%,而国内仅为25.96%,因此,如何有效提高抽油机井系统效率,是各大油田保证原油生产和提高油田开发经济效益的当务之急。目前,人们提高抽油机井系统效率的方法多是建立在单一因素分析基础之上,不能系统的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特别是随着油田的深入开发,采油方案的调整以及采油条件的变化,抽油机效率分布规律都发生了变化,因此,从系统的角度出发,研究从地面到井下各部分的效率分布以及敏感影响因素,是提高抽油机井系统效率的关键,也为提高抽油机井的系统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对油田的节能降耗具有重要意义。
抽油机井系统的能量传递过程较为复杂,涉及到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及采油工程等多个学科,是一个多物理场耦合问题,为此将其分解为地面传动系统和井下系统进行研究。通过力学分析,建立带传动机构效率计算的数学模型以及齿轮传动机构、四连杆机构、井下杆柱系统和抽油泵的力学模型及有限元模型,采用数值求解技术,形成抽油机井各子系统的数值模拟方法,获得了各子系统的运行效率。
在抽油机试验井的电机输出轴、减速箱输入轴、减速箱输出轴及驴头悬点安装测试仪,实现了地面传动系统各节点能耗参数的同步录取,在井下抽油泵柱塞上部的抽油杆上安装示功仪,获取了抽油泵示功图。通过试验测试与分析,找出了井口盘根盒摩擦阻力的变化规律,为定量计算杆柱效率奠定了基础;找出了地面传动各子系统及井下各子系统的效率分布规律。并将测试结果与理论计算得到的各子系统效率进行对比,误差均小于10%,吻合程度较好,证明了理论分析方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
以形成的抽油机井各子系统效率计算的数值模拟方法为基础,分析了影响各子系统效率的主要因素(冲程、冲次、载荷、平衡度、动液面、泵径及含气量),并采用敏感性分析技术,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各子系统效率影响的敏感程度,从系统的角度,提出了提高抽油机井系统效率的关键环节以及主要措施,这为提高系统效率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理论计算与试验研究,得到了系统效率的分布规律及变化规律,针对系统效率较低的现状,提出了提高效率的关键途径及主要参数,所提出的改进措施将为提高原油产量和降低生产成本有所启迪,对提高油田开发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
|
|
|
1 |
王兵,曹中;抽油机井实时监控系统[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4年11期 |
2 |
范明胜;;延长水驱抽油机井检泵周期方法的探讨[J];硅谷;2010年15期 |
3 |
赵玉波;;抽油机井提高系统效率方法探讨[J];石油石化节能;2011年05期 |
4 |
郝爱萍;;浅谈油田抽油机井的日常维护[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06期 |
5 |
杜学峰;;660V电压在油田推广应用的前景[J];油气田地面工程;1988年01期 |
6 |
李敏,崔爱玉,宁刚,史浩;抽油机节能技术的探讨[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2年04期 |
7 |
杜兰香,宋维刚,宫晓彬,刘强;抽油机井口卸油装置[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4年01期 |
8 |
张伟,范登洲;提高抽油机井系统效率措施研究[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04年05期 |
9 |
李宏朝;周新茹;田忠民;薛国新;;抽油机井口光杆对中调整技术的应用[J];新疆石油科技;2004年03期 |
10 |
胡松华;白存安;;抽油机柔性拖动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年S1期 |
11 |
廉哲满;李裕谨;李精华;;基于Pro/E的专用减速电机的设计与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
12 |
于小明;;低沉没度对抽油机井检泵率的影响[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1年04期 |
13 |
周继德;;用功图拉线法计算抽油机井产量和泵筒漏失量[J];油气田地面工程;1986年02期 |
14 |
赵波,马延军,肖辉,张东;新型抽油井光杆密封器研制及应用[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2年02期 |
15 |
盛国富;掌上遥测抽油机井示功仪研究及应用前景[J];国外油田工程;2004年10期 |
16 |
李发印;张刚鑫;;计算机在抽油机井间抽制度优选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12期 |
17 |
刘辉;;浅谈抽油机井正常生产时的合理套压值[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6年10期 |
18 |
高梅;;抽油机井提高泵效增产器在文南油田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年12期 |
19 |
赵宁;;浅谈抽油机气影响的危害[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年04期 |
20 |
李庆梅;;调小参数对低沉没度抽油机井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3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