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采油技术试验研究
【摘要】:随着行油勘探规模的增人,在我国发现巨型整装特人型油田的儿率越米越小,而高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对石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为适应当前经济形势,我国石油工业开发建设的目标逐渐转向低产、低压、低渗透油田。我厂管辖的大庆油田外同尔部葡萄花油层就属于此类“二低”油藏,经过二十年的开发建设,先期投产的老油田已进入中、高含水期开发阶段,如何应用新技术提高此类油田采收率,成为当前需要攻关的重要课题。
微生物采油提高采收率技术以其成本低、适用性强、施工简单、不伤害储层及无污染等优点受到石油业的普遍重视。以烃为碳源的微生物采油技术主要是利用其生物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来提高采收率的,即依靠其在油藏中利用原油中的重烃组分为碳源,通过自身的生长、代谢和繁殖改善原油性质;代谢大量有益产物,降低了油藏中油、水和岩石的界面张力,提高原油的流动性。但是所选菌种能否在地层条件下生长和繁殖、代谢产物能否有效地改善原油流动性、其生物化学作用如何启动剩余油以及低渗透油田采用微生物驱油技术的最佳时机等问题是该技术得以推广的关键。
本文在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的基础上,研究了微生物在多孔介质中与原油的作用,生长、繁殖和运移规律及该技术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以数值模拟研究为手段,探讨了微生物驱油技术的合理浓度、用量、时机及注入方式等:同时,在宋芳屯油田开展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结合油田储层物性、构造特征、剩余油分布等分析了试验井组的受效规律与特点,初步探讨了微生物驱油技术对不同储层油井的适应性,指出了该技术在油田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
|
|
|
1 |
金莉;聂贵岭;;微生物采油技术在石油开采中的应用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8年01期 |
2 |
王元胜,张还恩;中原油田微生物采油室内试验及现场应用[J];断块油气田;1998年03期 |
3 |
罗跃,余跃惠;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的国内外动态及本源微生物采油技术[J];国外油田工程;1999年08期 |
4 |
崔建东
,崔建国;"雇佣"细菌采油[J];中国石油石化;2005年09期 |
5 |
陆昆江,梅启太;人工地震法采油技术[J];油气田地面工程;1996年02期 |
6 |
安晓康;;微生物吞吐采油技术在大庆油田葡北地区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10年02期 |
7 |
姜民政,朱君,唐庆春,李志军;螺喷泵采油技术[J];油气田地面工程;1999年02期 |
8 |
张春英;;世界各国微生物采油的现状[J];油田化学;1986年01期 |
9 |
谭维业,喻文,方新湘,李子叔;KBS系列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与应用[J];油气采收率技术;1999年04期 |
10 |
王惠,卢渊,伊向艺;微生物采油技术的进展[J];新疆石油地质;2004年03期 |
11 |
吕振山,齐艳丽,袁立刚,邸胜杰,陈晓英,张巍;菌种基因检测技术及其在微生物采油中的应用[J];石油钻采工艺;2002年04期 |
12 |
李蔚,刘如林,石梅,侯兆伟,韩培惠,杨振宇;低渗透油藏微生物采油现场试验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年05期 |
13 |
王惠,卢渊,伊向艺,张辉;微生物采油对孔隙型和裂缝型油藏的适应性分析[J];新疆石油地质;2004年04期 |
14 |
张伯英;微生物采油在渤海湾地区的尝试[J];钻采工艺;1999年05期 |
15 |
孔庆双;;辽河油田三次采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前景[J];科技传播;2010年15期 |
16 |
杨建华,李修竹,綦兴龙,张健泉,张军民,肖国洪;无油管采油技术先导试验[J];钻采工艺;2001年02期 |
17 |
索忠英,杨建华,王卫国,申丽萍;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研究及现场应用[J];钻采工艺;2002年03期 |
18 |
;微生物采油增产增注效果评价[J];国外油田工程;2004年08期 |
19 |
徐成孝;MEOR工艺技术研究状况[J];钻采工艺;1996年06期 |
20 |
周明卿,卢雁平;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应用及前景[J];钻采工艺;1997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