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高含水原油体系特性研究
【摘要】:大庆油田现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与开发前期相比,油井采出液的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从室内实验的测试结果出发,研究了特高含水原油体系及其油相的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给出了室内制备特高含水原油体系及其油相的条件和方法;分析了特高含水原油体系的油水分离特性。
(2)采用润湿滤纸法判别了特高含水原油体系油相的类型;探讨了破乳剂对特高含水原油体系油相类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特高含水原油体系的类型和含水构成。
(3)采用HAAKE 流变仪测定了特高含水原油体系油相的流变性;探讨了温度和破乳剂对特高含水原油体系油相流变性的影响。
(4)分析了传统黏度计测定特高含水原油体系黏度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用环道装置作为测定特高含水原油体系黏度的有效仪器;给出了环道测黏法的原理和步骤;应用环道装置测定了特高含水原油体系的流变性;探讨了温度、含水率和破乳剂对特高含水原油体系流变性的影响。
(5)采用自动试油器对特高含水原油体系的油相进行了脱水测试;探讨了电场强度和破乳剂对特高含水原油体系油相脱水的影响。
(6)提出了特高含水原油体系失流点的概念;给出了失流点的测定方法,并应用此方法测定了不同条件下特高含水原油体系的失流点;分析了失流点测定结果的影响因素和局限性。
测试结果表明,特高含水原油体系是一种极不稳定的(W/O)/W 型复杂的乳化体系,静置后很快分为油、水两层。在特高含水原油体系的含水构成中,游离水占绝大多数,乳化水只占少数。破乳剂对特高含水原油体系的破乳脱水作用不明显,加入少量破乳剂可以提高其油相的脱水效率。特高含水原油体系具有很好的低温流动性,黏度随温度的变化幅度不大,但随着流速的增加而增加。
|
|
|
|
1 |
黄泾;唐娜;牟占军;;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研究与新型破乳剂研究进展[J];天津化工;2007年01期 |
2 |
张谋真;王潇;郭立民;刘启瑞;樊苏哲;曹铮;卫鹏斌;;BNT系列原油破乳剂的研究[J];化学工程师;2009年12期 |
3 |
张谋真;郭立民;刘启瑞;白荣;郭亮;刘志鹏;杨延刚;;AE系列原油破乳剂的研究[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0年12期 |
4 |
徐源;黄海滨;袁显佗;梁运枚;;渤中稠油乳状液的流变性实验研究[J];管道技术与设备;2007年03期 |
5 |
李时宣;西峰原油乳状液流变性研究[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4年09期 |
6 |
施艳梅;刘洪波;佘庆丰;刘殿峰;邵立新;;新木脱水工艺优化运行技术[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8年04期 |
7 |
杨小刚;谭蔚;谭晓飞;;高含水原油的热化学破乳方法[J];化学工业与工程;2007年03期 |
8 |
施正盼;关江;刘颖;董江涛;;基于胶体化学和乳状液理论分析乳状液脱稳破乳机理及方法[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9年03期 |
9 |
段林林;敬加强;牛洪彬;黄小凤;;BZ28-2S混合稠油及其乳状液的特性[J];油气储运;2010年05期 |
10 |
徐诚;黄启玉;黄小娟;张劲军;迟大炜;;破乳剂对含水稠油流变性的影响[J];油气储运;2010年09期 |
11 |
马文辉,刘宪红,梁梦兰,袁红,杨承志;耐低温稠油乳化降粘剂及其O/W型乳状液流变性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
12 |
陈锋;杨总;;乳状液破乳方法综述[J];石油化工应用;2009年02期 |
13 |
何佳;邓大智;郑凯;;原油破乳剂的研究与发展[J];青海石油;2009年04期 |
14 |
张玄奇;尉立岗;;碱水驱油中乳状液流变特性的实验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2期 |
15 |
П.П.Павленкои др
,吴良彦,王庐峰;破乳剂有助于原油在电脱水器中的脱盐和脱水[J];国外油田工程;2002年03期 |
16 |
孟琳;原油破乳剂的应用与发展趋势[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5年04期 |
17 |
侯国新;CN-1破乳剂的研制与应用[J];油田化学;1995年03期 |
18 |
张谋真,郭立民,刘启瑞,樊世科,张东瑜;陕北原油热化学脱水技术初探[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
19 |
蔡星;油田开发后期的原油脱水技术[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3年04期 |
20 |
王明宪;浅论影响原油乳状液破乳的因素[J];油气田地面工程;1995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