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深气田升深2-1区块合理井网部署研究
【摘要】:徐深气田升平开发区升深2-1区块营城组气藏具有营四段凝灰质粗砂岩和营三段火山岩两套储层、储层渗透率差异大、非均质性严重、气水分布复杂、岩石类型繁多,岩相复杂等特点,具有全然不同于常规气藏开发的特殊性和困难性,开发的工艺技术方法比常规气藏复杂,气藏开发难度大。为改善气藏目前的开发效果,提高开发水平,加快气藏的开发进程,减少开发中后期开发决策的失误,针对气藏特点和开发早期中存在的问题,在深化储层和气藏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储量计算与评价、产能评价以及以开发层系、井网部署、采气速度等为重点的气藏工程研究,优选适合气藏特点和合理开发部署的开发技术对策,为加快气藏投产速度,正确编制开发方案,科学开发气藏奠定良好的基础。
通过储量计算与评价,落实了可供开发的储量,并针对营城组气藏特点首次提出了储层的分类评价标准,明确了各类储层的储量及分布状况。通过对气藏进行的产能评价,建立了无阻流量与地层系数的关系,分析了气藏的产能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并明确了影响气井稳产的重要因素,落实了气藏的水体规模大小情况,气藏底水对气田的开发效果将有很大的影响。针对气藏低孔、低渗非均质性强的特点,采用气藏工程方法特别是数值模拟的方法论证了适合营城组低渗气藏的开发层系、井网井距、采气速度等开发技术对策。并且对设计方案进行方案技术效果评价和经济效果评价,最终优选出一套合理井网。
上述研究成果,对于气田开发方案的编制,提高气藏开发水平和开发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大庆石油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TE324
|
|
|
|
1 |
毛志强;储层产能和产液性质评价中的相对渗透率模型[J];测井技术;1998年05期 |
2 |
田玲钰,周游,刘亚勇,张阳;深层气藏采收率计算及提高采收率对策研究[J];断块油气田;2002年06期 |
3 |
刘义坤,赵静,隋新光;水驱砂岩油藏水平井产能及开发指标预测[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
4 |
李保柱,朱玉新,宋文杰,冀光,夏静;克拉2气田产能预测方程的建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年02期 |
5 |
于乐香,王星;油井经济极限初产油研究[J];河南石油;2000年04期 |
6 |
孙妥,林万象;围限压力下的孔隙度、渗透率及其在储气岩评价中的意义[J];石油实验地质;1993年04期 |
7 |
高博禹,周涌沂,彭仕宓;储层孔隙度应力敏感性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05年02期 |
8 |
谢大进,王娟,戴春秋;气藏数值模拟及在松南地区的应用[J];石油物探;2001年04期 |
9 |
苏玉亮,栾志安,张永高;变形介质油藏开发特征[J];石油学报;2000年02期 |
10 |
李松泉,唐曾熊;低渗透油田开发的合理井网[J];石油学报;1998年03期 |
|
|
|
|
|
1 |
康家甦;;电站储煤场自燃现象分析与储煤系统优化[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
2 |
张明义;李双洋;高志华;张淑娟;;青藏铁路抛石护坡和保温材料复合路基温度场特征非线性分析[J];冰川冻土;2007年02期 |
3 |
李国玉;李宁;康佳梅;;青藏铁路冻土区块石护坡路基热传递特性[J];冰川冻土;2007年02期 |
4 |
李靖波;赵爱国;杨玉贵;董元宏;;通风块石层非达西效应的试验研究[J];冰川冻土;2010年02期 |
5 |
王磊;师永民;宋秋国;柴智;秦小双;李晓敏;吴文娟;;长深气田火成岩储层应力敏感性及其成因机理[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
6 |
来兴平;暴雨入渗对复合岩体塌陷区结构失稳的影响[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
7 |
史德军,胡福增,卢红,徐云龙;RTM一维单向流动模型的理论概况及研究[J];玻璃钢/复合材料;2004年01期 |
8 |
史德军,卢红,胡福增,徐云龙
,郑安呐;RTM二维径向流动模型的理论概况及研究[J];玻璃钢/复合材料;2004年03期 |
9 |
任骞,扎姆阿茹娜,张佐光;热压成型工艺单向铺层纤维密实状态研究[J];玻璃钢/复合材料;2004年04期 |
10 |
柳青青,傅苏黎,韩文政,丁华东;智能摩擦材料界面微孔渗流各参数间的逻辑模型[J];中国表面工程;2003年05期 |
|
|
|
|
|
1 |
智天翼,陈家军,王恩志;低渗非达西多相渗流的数值模拟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4年05期 |
2 |
高博禹,彭仕宓,陈烨菲;储层动态流动单元及剩余油分布规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年02期 |
3 |
乔新,闫锐,王泰;低渗透油田压裂开发的新方案[J];测井技术;1994年01期 |
4 |
初宝杰,向才富,姜在兴,夏斌,于俊峰;济阳坳陷西部惠民凹陷第三纪火山岩型油藏成藏机理研究[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4年02期 |
5 |
李道品,罗迪强;低渗透油田的合理井网和注采原则──低渗透油田开发系列论文之二[J];断块油气田;1994年05期 |
6 |
田玲钰,周游,刘亚勇,张阳;深层气藏采收率计算及提高采收率对策研究[J];断块油气田;2002年06期 |
7 |
张俊霞;赵长久;周淑华;;大庆油田北三区西部井网加密的实践和认识[J];断块油气田;2006年02期 |
8 |
杨磊;程俊;汪奇;;老油田经济合理井网密度计算方法的改进[J];断块油气田;2006年05期 |
9 |
周金应;万怡妏;;一种计算高含水后期合理井网密度的新方法[J];断块油气田;2008年01期 |
10 |
刘传鹏;林承焰;赵玉华;;樊107块特低渗透油藏有效开发技术探讨[J];断块油气田;2008年06期 |
|
|
|
|
|
1 |
袁庆峰,孙庆和;砂岩储层弹性压缩及其对物性参数的影响[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88年04期 |
2 |
李令喜,王道义,刘忠亮,李洪波,朱惟才,T.C.Billiter,A.K.Dandona;利用油气界面上的注水方法同时开采气顶和油柱[J];国外油田工程;2000年07期 |
3 |
匡建超,徐国盛,王允诚,胡远来,邓少云,符晓;致密碎屑岩储层裂缝和产能预测的单井建模——以XZ气田沙溪庙组为例[J];矿物岩石;2001年02期 |
4 |
匡建超,王允诚,胡远来,徐国盛,邓少云,符晓;致密碎屑岩储层裂缝和产能的横向预测——以XZ气田沙溪庙组为例[J];矿物岩石;2001年04期 |
5 |
苏玉亮,栾志安;不平衡效应对稠油渗流的影响[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1998年01期 |
6 |
赵焕欣;;凝析油气藏稳定测试计算及产能预测方法[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9年05期 |
7 |
李跃刚;;利用一点法测试建立气井的产能方程——陈元千提出方法的改进[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2年05期 |
8 |
冉启全,李士伦;流固耦合油藏数值模拟中物性参数动态模型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7年03期 |
9 |
余元洲,李宝荣,杨广荣,马小明;凝析气顶油藏油气产量的计算方法探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年01期 |
10 |
朱玉新,谢兴礼,罗凯,刘玉慧;克拉2异常高压气田开采特征影响因素分析[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年05期 |
|
|
|
|
|
1 |
罗旻海,青红,徐红鹰,曾琦,唐洪俊;西南油气田分公司上市3年间天然气产能建设的效益分析[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4年04期 |
2 |
赵春森;郑丽坤;李伟;;水平井开发裂缝性潜山油藏的产能评价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7年05期 |
3 |
姜洪才,王洋;利用试油资料对孤13区块进行产能评价[J];油气井测试;1998年01期 |
4 |
秦开明;高乐;田中原;;利用测井资料进行储层的产能评价[J];国外测井技术;2001年04期 |
5 |
赵宏敏;利用分层测试资料进行产水油井分层产能评价[J];油气井测试;2002年01期 |
6 |
许进进;李治平;岑芳;赖枫鹏;;单点法气井产能评价中确定产能的新思路[J];资源与产业;2006年02期 |
7 |
程林松;皮建;廉培庆;黄世军;;裂缝性油藏水平井产能计算方法[J];计算物理;2011年02期 |
8 |
程时清,李相方,安小平,刘书民;大排量泵抽式地层测试器产能确定方法[J];钻采工艺;2005年05期 |
9 |
李星民,郎兆新,江春明;凝析气藏水平井产能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年S3期 |
10 |
蔡茂;王利;;八面河油田新区未动用储量评价[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