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车坳陷北带断裂控制气藏形成机制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逆掩断层发育特征研究,分析了逆掩断层封闭机理,在断裂带填充物性质与断层封闭性定量关系模拟实验和膏泥岩变形特征模拟实验基础上建立了断层封闭性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以此对库车坳陷几个典型构造上逆掩断层垂向封闭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现今断层多是封闭的。利用生长三角带和平衡剖面技术对断裂形成时期和活动时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构造带断裂形成时期存在很大差异,是从北到南断裂形成时间越来越晚,但断裂主要活动时期则在库车期一第四系。在此基础上对逆掩断层垂向封闭性演化史进行了恢复,认为断裂自吉迪克组沉积时期以来均有活动,但这种活动是间歇性的,活动时期断层开启,静止时期断层多是封闭的。在对库车坳陷北带典型构造含气性解剖的基础上,根据相似性原理建立典型构造微缩物理模拟实验模型,对天然气沿断裂运聚成藏(或散失)过程进行了物理模拟。为了研究断裂输导天然气能力,在断裂输导天然气能力影响因素分析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断裂输导天然气能力评价参数。利用此评价参数对我国24个以断裂为主要输导通道的大中型气田断裂输导天然气能力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我国24个以断裂为主要输导通道的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聚集效率和断裂输导天然气能力评价参数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到,高效、中效和低效断裂输导天然气能力评价参数值应分别为大于250×10~(-4)、250~25×10~(-4)和小于25×10~(-4)。根据库车坳陷北带断裂输导特征,对其下白垩统顶部断裂输导天然气效率进行了研究,得到库车坳陷北带下白垩统顶部高效断裂输导天然气区主要分布在大北1井周围、克拉1、2、3、4井周围和东秋5井、迪那1、依南2井周围3个地区,中、低效断裂输导天然气区围绕高效断裂输导天然气能力区分布。按照库车坳陷连接气源岩与圈闭之间断层及其组合特征的不同,结合各构造天然气富集程度的差异,总结了库车坳陷北带4种类型断裂对天然气运聚成藏作用模式,得到由盐下断裂和穿盐断裂(不连接圈闭)构成的天然气运聚成藏模式及由盐下断裂构成的天然气运聚成藏模式应是库车坳陷天然气输导最有效的模式;而由盐下断裂和圈闭顶部突破断裂构成的天然气运聚成藏模式及仅由穿盐断裂构成的天然气运聚成藏模式其天然气向圈闭的输导能力相对较低,只能形成一些小型气藏或气显示。根据烃源岩的生气强度、断裂输导天然气效率和新近系盖层厚度条件进行叠合,对库车坳陷北带天然气成藏与分布的有利区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库车坳陷北带天然气成藏与分布的有利区主要分布在大北1井周围、克拉1、2、3、4井周围和东秋5·井~迪那1~依南2井周围3个地区。
【学位授予单位】:大庆石油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P618.13
|
|
|
|
1 |
李多丽,关平;中国油气二次运移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2 |
陈杨;;不整合及其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J];才智;2011年25期 |
3 |
刘志宏,王文革,林东成,张立国;塔里木盆地吐木休克断裂带断层封闭性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年01期 |
4 |
吕延防,马福建;断层封闭性影响因素及类型划分[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年02期 |
5 |
刘志宏,迟元林,王孔伟,王文革,林东成;塔里木盆地西部断层的活动性与封闭性[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01期 |
6 |
付广,孟庆芬,徐琴;乌尔逊凹陷南二段油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及有利区预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03期 |
7 |
刘正宏;徐仲元;杨振升;陈晓峰;;变质构造岩类型及其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年01期 |
8 |
孙永河;付晓飞;吕延防;付广;阎冬;;地震泵抽吸作用与油气运聚成藏物理模拟[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年01期 |
9 |
孙永河;吕延防;付晓飞;杨典栋;;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冲断带断裂输导石油效率评价[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3期 |
10 |
康德江;张斌迟;;潜山构造运动与油气的运聚成藏——以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为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9年05期 |
|
|
|
|
|
1 |
衣学磊,侯贵廷;济阳坳陷中、新生代断裂活动强度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
2 |
汪爱云,刘江,张军龙;储集层泥质含量普适性算法探讨[J];测井技术;2000年S1期 |
3 |
郭令智,朱文斌,马瑞士,孙岩,王锋;论构造耦合作用[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3年03期 |
4 |
何登发;周新源;杨海军;雷刚林;马玉杰;;库车坳陷的地质结构及其对大油气田的控制作用[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9年01期 |
5 |
漆家福;雷刚林;李明刚;谷永兴;;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的结构模型及其形成机制[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9年01期 |
6 |
漆家福;渤海湾新生代盆地的两种构造系统及其成因解释[J];中国地质;2004年01期 |
7 |
邓俊国,王贤,王伟锋;模糊综合评判技术在柳堡断块圈闭评价中的应用[J];断块油气田;1999年06期 |
8 |
沈传波,梅廉夫,汤济广,杜学斌;含油气盆地断层封闭性研究探讨[J];断块油气田;2002年04期 |
9 |
王燮培
,严俊君
,林军;反转构造及其石油地质意义[J];地球科学;1989年01期 |
10 |
卢双舫,赵孟军,付广,王朋岩;塔里木盆地库车油气系统富气的主控因素分析[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
|
|
|
|
|
1 |
邵世才,何绍勋;剪切带型金矿床中含金石英脉的一种可能成生机制[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4年02期 |
2 |
张昭栋,郑金涵,冯初刚;一种估算地震引起应力场调整的新方法[J];地震;1988年03期 |
3 |
赵永祺,王华崇,贾玉梅;复杂断块油藏断层封闭性研究[J];断块油气田;1996年01期 |
4 |
陶一川,宗纲,姜鹏,韩庆炳;异常地层压力数学模型分析与应用[J];地球科学;1992年05期 |
5 |
曾溅辉,王洪玉;输导层和岩性圈闭中石油运移和聚集模拟实验研究[J];地球科学;1999年02期 |
6 |
邓军,吕古贤,杨立强,郭涛,方云,舒斌;构造应力场转换与界面成矿[J];地球学报;1998年03期 |
7 |
张明利,万天丰;含油气盆地构造应力场研究新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1998年01期 |
8 |
郝芳,邹华耀,姜建群;油气成藏动力学及其研究进展[J];地学前缘;2000年03期 |
9 |
於崇文;成矿作用动力学──理论体系和方法论[J];地学前缘;1994年03期 |
10 |
汪集;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J];地学前缘;1996年03期 |
|
|
|
|
|
1 |
张忠君,周岩,田乃硕;M/G/1休假排队中的PH封闭性[J];燕山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
2 |
潘道英,韩洁,吴逸;从动态变化特征认识断层的封闭性[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1年05期 |
3 |
金秀岩;;对数伽玛分布与负对数伽玛分布的条件概率封闭性[J];大学数学;2009年03期 |
4 |
蔡军;;多元寿命分布SNBU的刻划及其封闭性[J];应用概率统计;1993年02期 |
5 |
张忠君;多级适应性休假排队系统的PH封闭性[J];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学报;1999年01期 |
6 |
丁文龙,金之钧,丁艳红;逆断层和聚敛型扭断层下盘圈闭条件分析及勘探意义[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
7 |
陈永峤,周新桂,于兴河,童卫韶;断层封闭性要素与封闭效应[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年06期 |
8 |
刘伟,窦齐丰,王韶华;断层封闭性综合分析方法——以永安油田沙二下油藏为例[J];新疆石油地质;2003年04期 |
9 |
周斌;陈乾;王岳宝;;广义次指数密度的两个新的等价条件[J];高校应用数学学报A辑(中文版);2007年01期 |
10 |
M.Mattauer,嵇少丞;韧性正断层与大型逆掩断层——喜马拉雅和法国中央高原华力西山链的又一共同特征[J];地质科技情报;198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