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成岩场分析及储层质量预测
【摘要】:
综合考虑时间、温度、流体、压力对成岩作用的影响,本文在原成岩作用数值模拟系统的基础上,对其模型进行了修改和完善,重新编译了成岩作用数值模拟系统。应用新的模拟系统对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进行了成岩场分析和储层质量预测。
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成岩作用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青一段有机质成熟区域集中在中央坳陷区,从嫩江组沉积时期开始,青一段有机质开始进入大量生烃时期,并且泥岩发生超压释放,下伏泉四段、泉三段储层处于中成岩阶段A1亚期和中成岩阶段A2亚期,以溶蚀相和溶蚀及部分再胶结相为主,次生孔隙发育,这一时期构造运动强烈,断层发育,是扶杨油层大规模成藏时期;明水组沉积时期泥岩超压再次达到最大值,生、储、盖层发育俱佳,扶杨油层再次大规模聚集成藏。现今成岩强度基本维持明末的状态,泉四段储层处于早成岩阶段~中成岩阶段A2亚期,储层质量较好;泉三段成岩作用较强,在埋藏较深的坳陷区已经进入中成岩阶段B期,储层物性较差。
沉积相和成岩作用共同决定储层现在的质量,在综合考虑这两个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不同沉积微相的孔隙度、渗透率预测模型,对扶杨油层储层孔隙度、渗透率进行了预测。在平均填隙物含量约16%的条件下,孔隙度预测平均误差2.78%。在对扶杨油层油层物性重新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扶杨油层有效储层的物性下限,并预测了有效油气储层的分布范围。预测结果表明,泉四段、泉三段上部储层大部分处于有效油气储层范围内,只有齐家古龙凹陷、三肇凹陷的部分地区,储层物性太差,失去了工业价值。
|
|
|
|
1 |
付广,付晓飞,刘安英;松辽盆地北部扶杨油层深层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及有利区预测[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1年03期 |
2 |
修洪文;;松辽盆地北部泉三、四段储层岩石学特征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0年13期 |
3 |
闫建萍;刘池阳;马艳萍;;成岩作用与油气侵位对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扶杨油层物性的影响[J];沉积学报;2009年02期 |
4 |
刘金平;王允清;杨懋新;谢春来;赵秀红;陈淑梅;;松辽盆地北部扶杨油层河道砂体的地震识别方法研究(英文)[J];Applied Geophysics;2007年02期 |
5 |
高岗;黄志龙;;松辽盆地宋芳屯油田芳3区块油气成藏特征[J];西北地质;2008年03期 |
6 |
黄福堂;;松辽盆地北部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和成因类型及其气源探讨[J];天然气地球科学;1991年04期 |
7 |
胡明毅;肖欢;马艳荣;刘仙晴;王辉;王延奇;;缓坡坳陷型盆地层序界面识别标志——以松辽盆地下白垩统扶杨油层为例[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年02期 |
8 |
刘阿男;;大庆长垣东西两侧扶杨油层油气富集的差异性[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
9 |
孟元林;丁桂霞;吴河勇;姜文亚;修洪文;李亚光;王又春;王正伟;;松辽盆地北部泉三、四段异常高孔隙带预测[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
10 |
齐井顺;;松辽盆地北部深层火山岩天然气勘探实践[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7年05期 |
11 |
陈方文;卢双舫;徐运亭;邬在宇;魏向军;;断裂密集带对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制约研究——以王府凹陷为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
12 |
张兴金,柳成志,刘维国,李椿;松辽盆地北部哈尔温地区及龙南地区葡萄花油层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特征[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
13 |
孟元林,刘德来,贺如,王志国,张文才,殷秀兰,李军;歧北凹陷沙二段超压背景下的成岩场分析与储层孔隙度预测[J];沉积学报;2005年03期 |
14 |
王国民;付广;庚琪;;松辽盆地北部嫩一段泥岩超压形成与演化[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5期 |
15 |
刘虹强;王祝彬;孙燕;肖渊甫;;松辽盆地徐家围子地区下白垩统登娄库组储层物性研究[J];四川地质学报;2009年01期 |
16 |
王秀娟,孙贻铃,迟博,周淑华;松辽盆地三肇地区油田储层裂缝及地应力特征[J];高校地质学报;1999年03期 |
17 |
马艳萍,刘立,闫建萍,高玉巧,马锋;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扶杨油层次生孔隙特征及其与烃类侵位的关系[J];世界地质;2003年01期 |
18 |
闰建萍,周治国,刘立;岩石学照片的可视化管理软件的编制与应用[J];世界地质;2001年03期 |
19 |
施尚明;关帅;韩建斌;赵金涛;;高台子油田扶杨油层油水层识别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年13期 |
20 |
赵喆;马世忠;;榆树林油田东16加密井区低渗透储层非均质性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