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土培肥改良白浆土效果及机理的研究
【摘要】:
本研究采用大田试验、盆栽试验与室内模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明确了心土层对作物产量贡献率、白浆土心土培肥效果、改土后效和改土机理,结果表明:
1.黑土的心土对大豆产量的贡献率,20~40cm土层为10%以上;40~50cm土层贡献率小于5%。白浆土心土层20~60cm对产量贡献率仅为4.5%。
2.心土培肥增产效果稳定持久。田间试验增产幅度依次为:磷钙综合培肥磷培肥钙培肥心土混层耕;磷的增产效果好于钙。
3.白浆土磷培肥后原来白浆层所在位置心土层的有效磷含量比改良前有大幅度的提高,对电导率、pH影响不明显;钙培肥后心土电导率、交换性钙和pH平均明显提高;心土培肥消灭了高硬度的白浆层,土壤硬度降低,三相比得到善;改土4年后,改土区20~50cm层次容重平均比对照低0.16g/cm3,土壤孔隙度提高5~6.68%。
4.白浆土吸磷量为淀积层混拌层白浆层黑土层土壤;施钙增加土壤对磷的吸附量、降低解吸率;有机肥降低土壤对磷的吸附量,增加解吸率。白浆土中Fe-P对有效磷的贡献最大,其次为Ca2-P、Fe-P和Ca2-P的共同作用;改土处理后土壤有效磷与Ca2-P、Ca8-P和Al-P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
|
|
|
|
1 |
陈喜全;人工落叶松树群落结构对白浆土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86年S4期 |
2 |
高元忠;;关于改良白浆土及其培肥途径[J];黑龙江农业科学;1984年04期 |
3 |
匡恩俊;刘峰;郭文义;;心土培肥改良白浆土后效调查[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年03期 |
4 |
;白浆土的改良措施及其增产效果[J];土壤肥料;1977年05期 |
5 |
张之一
,张元福;白浆土氧化还原电位的季节动态[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1984年02期 |
6 |
郭雨
,肖志民
,孔庆学;在白浆土上栽培大豆高产措施的数学模型[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1985年02期 |
7 |
于忠禾,宫玉芝,赵德林,吴晶,刘峰,贾会彬,石凤善,张春峰;苜蓿改良白浆土效果及农牧结合综合效益的研究[J];土壤肥料;1995年03期 |
8 |
邰树仁,王志农,胡学斌,张雪艳;白浆土大豆田鸭跖草危害特点及药剂防除[J];杂草科学;1995年04期 |
9 |
陈鹏,张一;白浆土中的土壤动物调查简报[J];土壤通报;1984年01期 |
10 |
贾会彬,刘峰,赵德林,加藤帮彦;潜育白浆土硅酸盐粘土矿物组成[J];土壤通报;1995年04期 |
11 |
马启慧;白浆土改良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1997年11期 |
12 |
柯建国,陆建飞;深耕改良白浆土的效应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3期 |
13 |
马兵,戚光,高昌范;东部白浆土玉米最佳钾肥用量的研究[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1999年03期 |
14 |
向春阳,马艳梅,田秀平;长期耕作施肥对白浆土磷组分及其有效性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5年01期 |
15 |
王殿法
,王绍斌
,徐国君
,梁均建
,贺长清;石灰改良白浆土种甜菜试验简报[J];中国糖料;1988年02期 |
16 |
张之一
,翟瑞常
,蒋素范
,包利影
,辛刚;白浆土的水分性质和水分动态[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1993年02期 |
17 |
赵德林,刘峰,贾会彬,洪福玉;心土混层耕改造白浆土效果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94年04期 |
18 |
罗丁,曹振山;条沟营养网络改造白浆土的技术实施[J];现代化农业;1994年10期 |
19 |
;白浆土三段式心土混层犁[J];黑龙江科技信息;1998年01期 |
20 |
匡恩俊;刘峰;贾会彬;张玉龙;;心土培肥改良白浆土的研究Ⅰ白浆土心土培肥的效果[J];土壤通报;2008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