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释尿素对春小麦生理性状和籽粒品质的影响
【摘要】:
采用盆栽试验与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测定盆栽试验小麦叶片硝酸还原
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测定盆栽试验和小区试验
各生育期植株含氮量和干物重、根干重、籽粒蛋白含量和各蛋白组分含量,成熟期
的有效小穗、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和产量,揭示3种新型控释尿素对增强春小
麦光合作用,延缓衰老,改善籽粒品质,提高产量的作用。
盆栽条件下,控释尿素处理的小麦各生育期硝酸还原酶活性都高于普通尿素处
理,在拔节期、乳熟期都达到显著水平;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孕穗期
出现最高值,控3效果最好,总吸收面积比普通尿素提高43. 54%,活跃吸收面积
比普通尿素提高78. 69%。控释尿素增加了叶绿素a的含量,并使a/b的比值升高。
对根干重的影响顺序是:控3控1控2普通尿素,控释尿素处理小麦植株含氮量
高于普通尿素处理。这说明控释尿素可以改善其光合能力,增强根系活力,延缓植
株衰老,促进植株对氮的吸收。
盆栽条件下各处理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顺序是:控3控2控1普通尿素。田
间试验和残效试验各处理间蛋白质差异都达到显著水平,田间试验控1、 控2处理
蛋白质含量分别比普通尿素提高10. 93%、5. 81%;对各蛋白质组分含量的影响顺
序是:控1控2普通尿素;残效试验各处理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的顺序是:控3
控1控2普通尿素,控1和控3对蛋白质各组分含量的作用较大。盆栽条件下控
3处理穗粒重比普通尿素提高11. 22%,千粒重控3处理比普通尿素提高10. 68%,
各处理对产量的影响顺序是:控3控1控2普通尿素;小区条件下,控1的穗粒
重比普通尿素提高5. 09%,千粒重比普通尿素提高5. 61%:控释尿素残效试验中,
控3、 控2、 控1处理的产量分别比普通尿素提高11. 2%、7. 65%和6. 03%。
|
|
|
|
1 |
焦晓光,梁文举;施用控释尿素后土壤尿素氮的转化及其对产量的影响[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3年04期 |
2 |
林葆;李家康;;控释尿素彰显优越性——金正大控释肥试验、示范效果大盘点[J];中国农资;2007年06期 |
3 |
焦晓光,罗盛国,闻大中;控释尿素施用对水稻吸氮量及产量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3年06期 |
4 |
孙磊;张喜林;吴英;刘忠新;范喜福;刘玉娟;;金正大控释尿素在玉米上的试验效果分析[J];中国农资;2008年05期 |
5 |
李双来;胡诚;乔艳;周远桂;肖春梅;;提高氮肥当季利用率——金正大包膜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掺混在油菜上施用效果分析[J];中国农资;2008年02期 |
6 |
李双来;胡诚;乔艳;周远桂;肖春梅;;提高氮肥利用率——金正大包膜控释尿素在油菜上的用量试验效果[J];中国农资;2007年11期 |
7 |
孙磊;张喜林;吴英;刘忠新;范喜福;刘玉娟;;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掺混提高利用率——金正大控释尿素在水稻的试验效果分析[J];中国农资;2008年04期 |
8 |
左秀锦,王祯鑫,戴小敏,周毅,马小军;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控释尿素的透膜扩散速率[J];大连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
9 |
张广龙;王亚微;;玉米控释尿素试验总结[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年03期 |
10 |
林葆;李家康;;金正大控释肥试验示范效果概述[J];中国农技推广;2007年07期 |
11 |
张明学;刘桂连;王录科;王银福;康银孝;郭红艳;;夏玉米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混施试验初报[J];科学种养;2009年05期 |
12 |
王立娜;闫大明;;控释尿素在玉米上应用效果[J];现代化农业;2011年02期 |
13 |
施卫省,唐辉,王亚明,戈振扬,文锦芬;控释肥料性质及其对烟草生长影响的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5年01期 |
14 |
孙磊;周宝库;张喜林;刘忠新;范喜福;;金正大控释氮素与普通尿素配合施用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农资;2007年05期 |
15 |
孙克刚;胡颖;和爱玲;李丙奇;;控释尿素和控释BB肥对夏玉米的增产效果研究[J];化肥工业;2009年05期 |
16 |
贺发云,尹斌,金雪霞,曹兵,蔡贵信;南京两种菜地土壤氨挥发的研究[J];土壤学报;2005年02期 |
17 |
张明学;刘桂莲;王银福;王录科;刘宗院;马志超;;夏玉米施用控释尿素肥效试验初报[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9年04期 |
18 |
宁堂原;;玉米巧用控释肥增产增收又增效[J];中国农资;2007年10期 |
19 |
张明学;刘桂连;王银福;刘宗院;王录科;康银孝;郭红艳;;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掺混施用肥效试验初报[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9年05期 |
20 |
杜建平;张兴华;朱岁层;;夏玉米控释氮肥的施用效果与合理施用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2009年03期 |
|